- Aug 29 Mon 2016 02:12
我還是我
- Aug 29 Mon 2016 01:04
毫無目的亂走的旅行
我擅長作旅行計畫,可以鉅細靡遺地、用我自己看得懂的方式,從啟程到回程,各式各樣的大小事都可以排定清楚,如此走久了,有好有壞,好在一切按部就班,節省時間,並不太常有意外,而壞則在少了驚喜、少了從陌生中自我發掘的樂趣。
- Jul 25 Mon 2016 00:36
換我一個無法複製的人生
很久以前曾翻到Expedia用行李條拼成的平面廣告,一時興起,也想來搜集看看。如果集滿10點可以換一杯咖啡、15點換冰淇淋,集滿A to Z的行李條可以換來什麼?也許是換我一個無法複製的人生。
- Jul 15 Fri 2016 00:33
老派之所以必要
走了一趟東海大學教堂,還是覺得這樣的建築才是經得起時間考驗與風格不斷流轉的美;當所有人一窩蜂去「最美麗小學」、「最美麗教堂」時,有人會想停下來思考到底什麼是美嗎?什麼樣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是可以留下來很久的美?才是我們可以和下一代說這是美的美?
- Jul 14 Thu 2016 01:43
良久良久的放空旅行
旅行有很多種方式,趕著不斷移動的、躺著休息的,不論哪種方式,不過都在重新找回好奇心、純粹讓自己面對自己;工作最忙的時後,我發現我沒辦法看書,很多時候只能靠追劇來暫時將腦子清空;連續假期,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在電視前,決定到我最喜歡的海灘去:泰國Krabi;一年的最後一天,就在最後幾小時,獨自搭上飛機,在越過寮國和泰國邊境時,時間跨入新年,從高空上賞煙火,一炫一滅,好夢幻,自己在心裡默唸:新年快樂。
- Jun 15 Wed 2016 23:48
提醒這一天
社群媒體新增了「on this day」功能,據說是要提升大家多多發佈動態,之於我比較像是個自省功能,發覺過往聒噪多話又充滿負面的自己,又或是一個「回憶」的功能,總在跳出提醒時,腦子也瞬間跳出畫面,只不過我不會被刺激到再於Facebook創造動態,但又怕就此遺忘這段回憶,於是就想回到blog,想把每一段有畫面的回憶都寫下來。
- Jun 06 Mon 2016 00:43
有一種覺察在於生命
從來沒仔細看過訃聞,不想看又不得不看時,才想好好面對;大家即使像往常般被排列,卻已有一些人被框了起來;Line裡的家族群組,在特別的時刻,扮演了一種特別感人的功能。今年端午節前,家族群組裡,從凌晨三點開始,對話就沒有斷過,一整天下來,整個家族的對話特別緊密;離開辦公室,走在正中午的熱風台北街頭,戴上耳機,放著張懸〈我想妳要走了〉,再拿起手機一字一句看完了這串家族對話,特別想念台東的焚風。
- Jun 05 Sun 2016 16:04
曼谷之外的泰國
去了泰國好多次,大多待在曼谷居多,偶爾會跳上小巴,往鄰近郊區走動,而真正讓我喜歡一直來泰國的,就是曼谷郊區;就像是離開台北才會感受真正的台灣一樣,到了曼谷市郊,搭上在地雙條車、遊了在地的河、逛了在地市場、騎了反方向的摩托車,身體力行於在地裡,才在回憶裡種下真正屬於泰國的回憶。
- Jun 05 Sun 2016 00:08
台中的特色在哪裡?
- Jun 04 Sat 2016 00:09
數據可以啟發創意?當數據離開報表成為創意的可能
數據和創意中間的可能?看似左腦和右腦不同的重點,該如何產生匯流?美國獨立創意公司Droga5的創意董事長 Dave Droga曾說:「我熱愛創意與數據產生的摩擦力。我認為,當能在兩者間自由游動,並讓兩者互補,會是最棒的事。數據與科學解放了創意,因為他們為創意帶來基礎。我們不害怕數據,數據提供我們絕佳的洞察,讓我們可以不再自我欺瞞,幫我們問對問題。」
- May 30 Mon 2016 00:36
能一個人就盡量一個人,慕谷慕魚。
慕谷慕魚,喜歡這個名字,多麼詩意。在還沒封山前就一直想來,只是看見塞車在大自然裡的畫面覺得誇張又諷刺。直到封山,讓環境休息,再開放後禁止所有車輛,只能步行的結果就是,不只入山申請變得超容易,氧氣還超純。
- May 30 Mon 2016 00:30
整理好友名單的必要
前陣子,因緣際會下,我和大學時期的老朋友被關在會議室裡面談,而HR就坐在旁邊,我發覺這一路的談話,我和同學憋笑憋得很嚴重,事後兩人結論是:「你會不會覺得剛剛很像在演一場戲?我都覺得HR隨時會大喊:『卡!』」
- May 29 Sun 2016 18:28
那些發亮的眼睛
- May 29 Sun 2016 13:04
真正會感動人的是什麼?
『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but what moves them.』我一直覺得Pina Bausch的這句話,比David Ogilvy的其他句話,還適用於現在的廣告界。我們討論很多機制、技術、公式、KPI、爆點、梗,但都忘了回過頭來看到底人是為何而動?
- May 29 Sun 2016 00:26
目標導向的生活
有朋友和我說過,「你的生活就像一個campaign」,不是要多采多姿,而是要有一個主題或是一個目標,讓自己知道為了什麼在往前、為了什麼過日子。工作充滿目標是正常的,但生活充滿目標是令人興奮的,從玩樂旅行的目標,到運動、存錢,或是做一件沒做過的事。
- May 28 Sat 2016 21:13
政府都變了,而我們自己呢?
記得在2009年,我就寫過蔡英文,當時她在民進黨最低迷的時候,接下黨主席,那時之所以想寫她,是因為她接下一個和她形象相差甚遠的任務,『怎麼做的?怎麼想的?』剛好那時,我面臨一些工作上的轉換,『該往哪去?該挑戰自己?還是讓自己在舒服的地方?』看著蔡英文的抉擇,我也在想著自己的可能。
- May 04 Wed 2016 22:16
希特勒回來了?愈不像廣告就愈有廣告效果的原生時代
原生廣告很夯,但必須再一次重新瞭解什麼是「原生廣告」,Native Advertising,在坎城廣告節裡的官方定義是:『在目標對象相關的社會情境中,聰明巧妙地使用與投放個人化的品牌解決方案與訊息,而評審的關注重點在於個案對消費者的相關性,以及不突兀、自然地出現與存在方式。』從上述坎城的官方定義中可理解,為什麼需要「原生」,因消費者已進化到會自行辨識廣告,原生的意義就在不只出沒在消費者生活中,更讓他們自然而然接收到、體驗到,目的不在「去廣告化」,而是讓「廣告消費者化」、「廣告生活化」。
- May 02 Mon 2016 19:38
樂趣在焦躁中的胡志明市
從柬埔寨的暹粒,到金邊,再到胡志明市,第一次嘗試跨國公車之旅,就給了柬埔寨和越南,沿途的樂趣,都是在計畫之外,也因為在意料之外,反而覺得有趣;第一個樂趣在跨國巴士上了船,跨過湄公河,再下船,繼續往邊境前進;觀察同車的乘客,似乎只有我是興奮的,一種少見多怪的樂趣。
- May 02 Mon 2016 11:12
預期之外的河內
"There are no strangers here; only friends you haven't yet met." - W.B Yeats。在龍坡邦的瑜珈店前看到這句話,一個人旅行反而是大量講話的經驗,這次應該是沿途認識最多人的一趟,我會把你們都寫下來,即使可能永遠不會再見面。就這樣,一個人,一路從泰國清邁,到了寮國永珍、旺陽、龍坡邦,再到了河內、到了中南半島的東邊盡頭-下龍灣。
- May 02 Mon 2016 01:11
【跑道上的故事】一百場路跑之第四十九場:在嘉義遇見22歲時的自己
「跑過臺灣二十二縣市」的第十五站,我跑到嘉義市。嘉義跑起來的感覺是怎樣呢?與其說是一路上坡往蘭潭、仁義潭的費盡,不如說是一路都在遇見當年曾短暫停留嘉義的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對照過去,想到現在,而我又變成什麼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