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離開家、搬到中國之前,我回了一趟台東,和爸媽走在池上田間,我刻意走在後面,小兒子的視角,拍了幾張爸媽的照片,當成我手機的背景圖片,從沒換過,每次看著,都像是媽在和我說:「下次過年回來見喔。」
目前分類:我在紀念 (51)
- Mar 02 Tue 2021 16:28
一個個故鄉裡的孩子,在一次次的離別裡長大
- Feb 23 Fri 2018 00:10
開不了口的話題:日治時期戶口名簿
最一開始的原因是好奇我到底有沒有原住民或是平埔族的身分或血統,所以決定走進家裡附近的區公所申請看看直系親屬的日治時期戶口名簿,之所以用「看看」是還得碰運氣看存不存在,畢竟這百年經歷多少動盪。等待約半小時,眼前的戶政事務員已經不是公務員,像是家族史研究員,她盡量不皺眉地盯著電腦,最後說:「我只查到媽媽這邊的,爸爸那邊追不上去,你應該知道為什麼。」
- Jul 21 Fri 2017 22:23
不再回頭的勇氣
賽普勒斯家族龐大而關係緊密,彼此對話非常多,希臘語一密集起來,外人聽起來像在吵架;到賽普勒斯是有任務在身的,參加一場希臘式賽普勒斯婚禮,會不會像電影裡的那樣?邊想著邊等待著,不確定何時開始,整團親友都聚在橄欖樹下午睡;家庭婚禮開始前,local barber先幫男賓客grooming。接著,先在家裡聚餐,『每個人的家裡都種著檸檬樹和葡萄樹。』我看著朋友熟練著地在廚房對著沙拉擠檸檬,另邊的賽普勒斯阿嬤將用葡萄葉包著米的飯給端上桌。
- Jun 20 Tue 2017 23:23
用身體愛台灣:海上獨木舟看清水斷崖
划獨木舟之於我,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從台灣划到寮國和泰國,出去玩的時候,只要有獨木舟的行程,都會想參加,並享受透過身體獲得美景的體驗,唯獨這一次,雖然一樣是獨木舟,卻從在河裡划,轉變到下海划,光想像就有點緊張,也的確沒錯,忐忑到船碰到海浪的那一刻,身體才又熟悉了水性,從海浪慢慢划到海水,心情從緊張也隨著手划的動作,慢了下來,甚至是神奇地熟悉了海性,像是我們太平洋在告訴我:『太平洋的孩子啊,我們都是。』早該來划的。
- Jun 18 Sun 2017 16:09
製造家庭回憶
航空公司的電視廣告用罪惡感的行銷方式勾著消費者,訴求帶爸媽去旅行,但如果重點在回憶,其實旅行就不是重點,而是在一起做了哪些事。讓我想起爸七十歲生日時,我們在熟悉的地方,一起製造的回憶。
- May 21 Sun 2017 01:21
生命的課題
外甥在作文裡寫:「神父少了一個⋯」他們從年輕、在台灣還是待開發國家時就搭船上岸,當中有人還有著不同的專業,建築師、木工設計師、人類學家、語言學家;沿著東海岸的教堂,每棟建築、裡頭的木椅、前頭的原住民族語聖經,都是痕跡。還記得聖誕節時,媽才要我趁神父難得到齊時,幫六個神父拍張合照;三個月過去,少了其中的賈神父,他每次看到我都笑得很開心,會一直和我說布農語;何其榮幸拍下他這張開心過聖誕的照片⋯
- Jan 31 Tue 2017 01:36
有一種精神,在台東白冷會
從我高中開始的吧,媽開始在白冷會工作,在歷史課本之外,我也有機會更深層地認識天主教。只不過當時對生命的理解很少,印象僅在有非常多外國籍的神父,而後間斷地和爸媽參加教會活動,亦隨著自己對跨文化的興趣,透過自己的觀察,慢慢打開了對白冷會的好奇。
- Jan 29 Sun 2017 12:48
和那年離開的自己相遇
我的回憶總是記得17歲那年夏天,我把房間所有可以帶的東西都堆在後車廂,爸爸關上門、媽媽站在車後揮手、我不太敢再往後看的畫面;時間很現實但也許也有點有趣,現在再回家,我每次都會帶一些書、衣服、鞋子回來,像是想再回來,和那年離開的自己相遇。
- Jun 15 Wed 2016 23:48
提醒這一天
社群媒體新增了「on this day」功能,據說是要提升大家多多發佈動態,之於我比較像是個自省功能,發覺過往聒噪多話又充滿負面的自己,又或是一個「回憶」的功能,總在跳出提醒時,腦子也瞬間跳出畫面,只不過我不會被刺激到再於Facebook創造動態,但又怕就此遺忘這段回憶,於是就想回到blog,想把每一段有畫面的回憶都寫下來。
- Jun 06 Mon 2016 00:43
有一種覺察在於生命
從來沒仔細看過訃聞,不想看又不得不看時,才想好好面對;大家即使像往常般被排列,卻已有一些人被框了起來;Line裡的家族群組,在特別的時刻,扮演了一種特別感人的功能。今年端午節前,家族群組裡,從凌晨三點開始,對話就沒有斷過,一整天下來,整個家族的對話特別緊密;離開辦公室,走在正中午的熱風台北街頭,戴上耳機,放著張懸〈我想妳要走了〉,再拿起手機一字一句看完了這串家族對話,特別想念台東的焚風。
- May 28 Sat 2016 21:13
政府都變了,而我們自己呢?
記得在2009年,我就寫過蔡英文,當時她在民進黨最低迷的時候,接下黨主席,那時之所以想寫她,是因為她接下一個和她形象相差甚遠的任務,『怎麼做的?怎麼想的?』剛好那時,我面臨一些工作上的轉換,『該往哪去?該挑戰自己?還是讓自己在舒服的地方?』看著蔡英文的抉擇,我也在想著自己的可能。
- Feb 22 Mon 2016 00:16
知停而行
- Feb 13 Sat 2016 02:32
回家,用爸媽的方式生活
忘了在哪裡看到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真正的旅行是帶著旅行時的眼睛回到家鄉;30歲後,我喜歡回家,很多時候是為了調整生活,然而回到家後,我發現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跟著爸媽的方式生活,對爸媽而言,這似乎沒什麼變化,而對我而言,不只是一種調整,更是一種「找回」。
- Nov 24 Tue 2015 22:55
訂一個十年的計畫
十一月,壽星會員簡訊輪番傳來,瘋狂購物的同時,啟動了我的東想西想。週間午休的斑馬線上遇上十年前的老闆,回想了一下,上一次在這裡上班是十年前的事了。「天啊,十年了」,什麼事都有寫下來的好處就是,我可以清楚記得十年後的我回到十年前上班的大樓;十年前追的是收視率,現在看的是app活躍率。
- Nov 23 Mon 2015 00:15
自我介紹的開頭:我從台東來
參加高中同學的婚禮,即使地點不在台東,只要看到新郎是來自台東關山的同學,就會想起以前一起準備推甄、讀不一樣的大學還要湊在一起跨年的日子;帥氣度爆炸的新郎,讓我想起曾一起騎摩托車去六福村,吸引了一群高中少女爭相排隊合照的回憶。眼前的新郎好像還是以前坐在我前面的同學,即使我知道他已是今天飛紐約、後天飛歐洲的機長;一場婚禮下來,我總是想起當年一起搭慢車回家過年和投票的車程。
- Nov 15 Sun 2015 21:33
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
- Nov 01 Sun 2015 22:35
和家人旅行就是一場策略練習
- Aug 31 Mon 2015 22:48
我和阿公的微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