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領隊證照後,我的第一組客人就是我的家人,而在這段旅程裡,不只是一場實習,更是一場策略練習,只不過是把「說什麼」、「怎麼說」,修改成為「玩什麼」、「怎麼玩」。
過去一個人獨行慣了,喜歡去哪就去哪,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再趕再累都可以,而獨行的經驗屬於自己和自己、自己給自己,不用創造什麼給別人,就是自己走自己想走的路就好。
帶家人旅行,甚至負責包辦所有行程,就成了一段像在提案的過程;因為有目標對象、有欲達成的目標,只差沒有設定KPI。同遊家人的組成就是這段旅行該怎麼玩的重要insight,除了該滿足的指定題之外,還能安排到哪裡、看些什麼,才能讓大家都能留下正面的回憶?
一個人的旅行,也許我可以安排一整天的博物館或是一整天咖啡店、書店,但和家人的旅行,我得重新思考對象,並盡量滿足所有年齡的喜好,所以一整天的行程得非常多元,為了創造更深刻的過程,就連串連的交通工具都得想辦法變化。
從出發到目的地,從目的地再返回出發點,目標是點,但中途的過程就需要策略規劃,才有可能會是一趟有意義、有畫面、有回憶可能的旅行。我總覺得,策略是一段過程,不是結果,就像旅行;在數位年代的策略規劃,不只是把目標對象搞清楚、定義、概念設定就夠了,更應該將規劃的觸角延伸至工具上,該運用哪些工具?該去到哪裡?該怎麼玩?才會讓我們的目標對象真正有感覺,就會是一段完整的策略過程,之於我,就像一段旅行。
下次該去哪呢?在日本歸途時,我已經在思考下次該和家人去哪?過去旅行,總是傾向能一個人,就盡量一個人;未來,也許一年一次和家人的旅行,也是一種創造家庭共同回憶的方法,而該去哪呢?
也許去一個我也沒去過的地方,應該會是對彼此都公平也會是共同找尋體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