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9862230.jpg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長,中國早已圍繞著取得充足能源供應來支撐經濟發展的前提來制定其外交政策,並正在全球範圍內攫取油氣資源和其他基礎原料。鑒於中東地區已經陷入政治局勢長期不穩定的泥沼,中國將眼光指向另一被認為具有高風險與高挑戰而世界所忽略的「非洲」。

中國需要大量自然資源來維持其在過去20年來平均年增長率達9%的經濟爆炸性增長;中國雖曾為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但自1993年開始即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在2045年前,中國計畫藉由進口石油來滿足其45%的能源需求,於是其「必須」關注在進口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例如中東或非洲,但911事件和中東地區動盪的局勢使中國改變其能源供給線而離開中東地區,且在非洲國家通過採用「援助換石油」的策略取得源源增長的石油供應。

中國對非洲的石油政策中,經濟手段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非洲國家在發展程度上仍比不上中東國家,因此非洲與世界各國的穩定經貿關係尚未完全建立,且從經濟角度可發現,中國與非洲雙方在經濟相互需求上存在著較強的互補性,於是非洲之於中國具有著強烈的發展潛力條件。

從中國對非洲的石油政策中可清楚觀察到地緣因素的考量,中國領導高層到非洲國家訪問,多數為濱海國家,這些國家有兩大特徵:一為其皆位於蘊藏豐富石油資源的幾內亞灣週邊,二為其皆扼制重要航道的咽喉;因為由濱海產油可直接經海運送回中國,除了可省去內陸運輸的成本外,也可確保石油來源的安全。中國國營石油企業早已將觸角伸入這些國家的石油探勘、提煉、加工、輸送等領域,從蘇丹、查德、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加彭、安哥拉等非洲國家進口的石油已佔中國總需求的25%;中國買走了安哥拉25%的石油產品,此外,中國也買了蘇丹的60%的石油產品,其他如赤道幾內亞、奈及利亞與加彭的比例皆呈直線上升。

目前非洲已超越中亞,成為中國第二大原油來源地;2002年中國從非洲進口的原油已達1580萬噸,比2001年增長了16.6%;2003年進口原油達2218萬噸,與前期相比增長了40.4%,佔當年進口總量的24.4%;2004年進口原油高達3530萬噸,與前期相比增長幅度達59.2%,佔當年進口總量的28.7%,且首度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非洲石油進口國。2005年到2006年間,中國由非洲進口的原油量佔當年進口總量的比率大約維持在30%左右,但2005年進口原油3834萬噸,比上年增長了8.6%;2006年增長速度為13.5%,仍非常可觀。隨著非洲石油進口中國的逐年成長,可預期中國對非洲石油的需求將越來越依賴,此也促使中國高度重視與非洲國家關係的最核心因素之一,也顯示了中國的「走出去」政策在非洲取得相當大的成功,並讓中國的石油供應來源更加多元化,而不需過度依賴中東國家。

在2006年底的「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宣布將為非洲培訓15000名各類人才,並幫奈及利亞建造一千多公里的鐵路,更大手筆提供5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且保證在3年內擴大經援非洲一倍,更特別的是,為避免非洲極貧國家陷入「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困境,中國也模仿西方模式,免除了非洲各國欠下中國的100億美元的政府無息貸款。中國援助非洲的主要策略其實就是基於經濟考量,尤其是石油市場,而中國對非洲的利多,也顯示出兩個意涵,一為中國展現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另一則為中國對於非洲的佈局比起西方國家更加細緻與成功。

目前中國對於進口石油的依賴越來越大,佔總需求的40%,在2020年前預計將提高到60%。目前是世界重要的油源區,如中東、拉丁美洲的開採大多數皆掌握於西方世界的石油公司中,唯有非洲大多數的油源尚待開發。中國不但大量輸入非洲石油,並徹底掌握油源,更大力與非洲國家合作開採,其中來自蘇丹的石油較有保障,因其他非洲國家的石油不但價格波動較大,且容易因有國際事件的波動而發生管道中斷的情形,這也是為何蘇丹達佛衝突發生至今,僅管國際社會大力批評蘇丹政府,中國政府仍有所保留的原因之一。

中國對非洲的石油外交相較於西方國家是成功的,畢竟中國主打著「不干涉內政」的原則,與過去西方國家援助非洲時總是提出許多改善人權等前提,中國的援助是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對許多極具爭議性的非洲產油國家而言,中國自然受到熱烈歡迎,但隨著中國在非洲活動的快速發展,國際上對中國行為的關注不斷加深,並要求中國成為更負責任的世界強國;有跡象顯示,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學者、NGO與企業已開始反思中國在非洲的所作所為。非洲的許多國家的確得益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但如果中國能進一步採取措施,平衡其自身經濟利益和非洲人民的福祉,如此一來非洲國家才會得益更多,也只有如此,中國才能以事實證明自己的確不同於先前的西方殖民國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