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cé 在2007年曾舉辦橫跨五大洲的演唱會,她的巡迴不只曾來到台北,world tour的launch更不是在美國本土,而是遠在非洲的衣索匹亞首都Addis Ababa;Beyoncé在這個海拔2400公尺、當地語稱為「鮮花」的城市開唱,她也會面了衣索匹亞總統,更曾這樣說:『I consider Ethiopia as second home』;你對衣索匹亞瞭解多少?是個在東非的國家?是個曾經因為咖啡豆的問題而讓Starbucks頭痛的國家?是個時常有人餓死的國家?其實這些瞭解都正確但也不正確,因為一切的認知如果都只來自媒體只會過於偏頗。
我們離非洲有多遠?從Taipei飛一趟Johannesburg必須要花十八個小時以上,台灣和非洲隔著六至八小時的時差,非洲不只講英文、法文、葡萄牙文和阿拉伯文,也講各式各樣不同的當地語;你可能會覺得語言、種族、文化都不是問題,非洲的遠只需一趟飛行就可到達,但你心裡的刻板印象呢?你從媒體中又如何建構你的非洲圖像?
台灣面對非洲,在政治與外交上,早期以「技術援助」為主,後期雖因負責組織的重整,因而調整了台灣與非洲友邦的互動方式,然而其內容卻不離技術協助、專案計畫貸款與投資的範疇,文化呢?似乎非洲始終沒有歷史與文化,也因此,台灣人對非洲的概念,也多停留在新聞中那種貧窮待援助,或是國家地理頻道裡那種只有草原和羚羊的畫面吧。
基於語言的隔閡,我們對非洲的認知往往都從被困在西方概念的框架下而形成, Ulrich Beck在《What Is Globalization?》中以在英國倫敦Notting Hill舉辦的一場非洲嘉年華為例,說明跨國社會空間中,新的非洲、新的黑人美學標準,是一個歐洲中心的、被負面評價的、想像中的非洲,並且這個圖像已被西方世界生活於大城市中的非裔黑人所接受。Beck如此形容這個負面印象:「在加勒比海、在英國都市的黑人,將『非洲』等同於非認同、非進步,亦即擊鼓、跳舞、迷信、裸體、未受過教育的部落、永遠的無指望。」
Beck對非洲刻板印象的陳述,可從畫作中找到佐證,在Edouard Manet於1863年所繪的〈Olympia〉(如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呈現了一位性感且横躺著的白人女子,以及在其身後手中拿著花的黑人女子,Julian Freeman曾以:「Olympia忠實的女奴站在一旁,既是陪同人,又是皮條客」來形容這畫中黑人女子。
這種黑人的負面印象其來有自,回顧非洲大陸被歐洲殖民的歷史,從十五世紀葡萄牙人「發現」非洲以來(我對「發現」一詞持懷疑態度,畢竟非洲就在歐洲下面啊,哪來的發現?!用「發現」一詞應該也只是某種歐洲菁英文化的表徵吧),雖有不少的學者對非洲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品表示讚歎,但在進化論觀點及殖民主義的影響下,非洲大陸不但成為歐洲人眼中的落後地區,在智慧上也無法與白種人相提並論。Peter Camper在測量人的頭蓋骨時,引進了「顏面角」的概念,他認為猿、黑人和歐洲人之間的顏面角有一定連貫性,黑人的顏面角處於中間的位置,但更接近於類人猿,其由此得出黑人比歐洲人天生笨的結論;看到這種結論,你不覺得你腦中出現了這樣一句話嗎-「what the hell」。
以非洲手工藝產業為例,出自於工匠手中的工藝品與生活上的實際用途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工藝品雖然與西方藝術有著不同的創作動機,但畢竟有其獨特且普遍的藝術價值。在不同的審美體系下,這些手工藝品初入歐洲時,不是被擺在cabinet of curiosities,就是被放在人類學家的標本陳列櫃中,因為這些「很生活化」的手工藝品不是太難懂就是被認為太過平凡而不想去懂,然而就在這些非洲手工藝品沾染了幾百年的厚重灰塵後,Pablo Picasso於1907年發表〈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如下圖)的同時,非洲手工藝品在西方藝術史上的影響性逐漸受到肯定,直到現在,黑人文化對現代主義的影響被廣泛討論。
近年來,美國各大學中主修African Studies的人數持續增加,也許是受到了美國首位女性非裔國務卿Condoleeza Rice所影響,又或受了後殖民思潮的影響,對於非洲的研究開始受到各方重視,而其中關心的議題在於「What Is African?」、「How is African Defined?」以及「Who defines Africa?」;這種趨勢,就像Beyoncé的歌聲一樣,會開始席捲全世界。
當我來到非洲、聽到超市裡放著Beyoncé的歌,再回想到Beyoncé曾在衣索匹亞展開她的全球巡迴演唱會時,在我的認知裡,這代表了Beyoncé作為一極成功的African-American female,她不只在Destiny’s Child時期就唱出了〈Independent Women〉,她更清楚地面對她的膚色、正確地找回了她的文化;日本節目《戀愛巴士》也曾到過非洲取景,不只曾打破了我對這個節目的「膚淺」印象,也曾開啟了我對遙遠的非洲的好奇,從右腦的、從文化的、從政治的、從生活面的,也許你會覺得非洲是你一輩子不會想來、不會想瞭解的一塊大陸,但說真的,當我踏上非洲的土地而且實際生活過後,我開始這樣覺得:如果一輩子都沒來過非洲,那就不叫做一輩子。
Edward Said曾在《Orientalism》裡給了我們一個啟發,讓我們重新將注意力從西方國家的強勢觀點,轉移到東方、西亞地區,甚至非洲的第三世界文化。這些文化並非黑暗、落後,只是不同於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而已;當Beyoncé都唱到衣索匹亞去了,如果可以,我們應該轉移一些焦點到第三世界上,我想,那裡存在著更多的insight will inspire you。
- Mar 03 Mon 2008 06:11
Visions d'Afrique從右腦認識非洲(Ⅰ) - 我們離非洲有多遠?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