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東部幹線,一邊總是面海,像開在太平洋邊上的慢車,常見的旅客除了台灣人,還有外國旅客,我猜想他們可能剛從太魯閣下來,買不到回台北的位子,就慢慢晃回台北。整條東部幹線很常聽到軟軟中文腔調的中國自由行年輕人,他們腳還沾著外澳的黑砂,就說等等要到太魯閣吃中飯;上了車,還是忍不住先買了排骨便當,他們朝著窗外猛拍照,對著南澳的遠山討論著什麼,偷瞄了他們,拍完還不忘上傳instagram。
- Aug 14 Mon 2017 01:03
請享受我們的自由
- Aug 14 Mon 2017 00:44
【跑道上的故事】一百場路跑之第五十六場:二十二縣市的最後一場在桃園
- Aug 13 Sun 2017 18:00
每個人都會有一張「象鼻岩」
- Aug 10 Thu 2017 02:05
注意力比金魚分散的消費者/觀眾?RYOT沉浸式行銷的機會
2017年6月,台灣大學新聞所迎來紐約時報VR部門負責人Graham Roberts來台分享紐約時報在視覺化與VR的經驗與心得,當歐美大學的新聞教育正在反思:『新聞學到底該教什麼?』,加上消費者/觀眾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的同時,廣告行銷是否也同時需要開始思考如何隨著媒體行為而有所改變?
- Aug 03 Thu 2017 01:06
【跑道上的故事】一百場路跑之第五十五場:跑在金門看過去的自己
跑二十二縣市的第二十一站:金門縣。倒數第二站了,有點捨不得這個計畫。還記得2009年在中國,一個人特別孤單,為了和到金門跑步的朋友會合,到了廈門,之後朋友走了,又剩我一個人站在廈門看金門,像在看家吧。
- Aug 02 Wed 2017 00:16
【跑道上的故事】一百場路跑之第五十四場:好想吃摃丸和米粉
- Jul 31 Mon 2017 01:23
去哪裡不重要,重點是去啊!
趁著會議和會議之間的空檔,逃到這個防火巷;再怎麼忙,中午都還是會去走一走,大概是白天一整天唯一可以和別人無關的時間。喜歡中午到民生社區閒晃,後來發現這周圍很多外國人,原來法國在台協會、南非、丹麥、奧地利在台協會的員工午休時間也都坐在巷口的露天桌椅,邊聊天邊喝手搖咖啡,我喜歡偷聽他們講法語,喜歡這種完全聽不懂、以為在國外的幾分鐘me time,有時候會在咖啡店、坐在他們旁邊、假裝看報紙,其實是在享受一種完全聽不懂的外語所營造出來的偽他方感,然後相信等一下下午的提案會過⋯
- Jul 29 Sat 2017 21:33
在台東碰上文化工程師
當世界急於往科技、技術靠攏時,卻忘了背後啟動的人性和文化關鍵;當這個世界急於從數據挖掘出賣點時,卻忘了數字背後可能是一段段故事所累積。我們做廣告、做創意,對於真誠地尋找觸動人性的洞察這件事,越來越缺乏苦功,過度依靠網路和以為很客觀但背後是一場戲的市調和質化訪談。
- Jul 21 Fri 2017 22:23
不再回頭的勇氣
賽普勒斯家族龐大而關係緊密,彼此對話非常多,希臘語一密集起來,外人聽起來像在吵架;到賽普勒斯是有任務在身的,參加一場希臘式賽普勒斯婚禮,會不會像電影裡的那樣?邊想著邊等待著,不確定何時開始,整團親友都聚在橄欖樹下午睡;家庭婚禮開始前,local barber先幫男賓客grooming。接著,先在家裡聚餐,『每個人的家裡都種著檸檬樹和葡萄樹。』我看著朋友熟練著地在廚房對著沙拉擠檸檬,另邊的賽普勒斯阿嬤將用葡萄葉包著米的飯給端上桌。
- Jul 19 Wed 2017 21:24
賽普勒斯在哪裡?我就是要去那裡
第一次搭A380、第一次去地中海,整趟飛機旅程都讓人興奮,跨夜、跨了半個地球到了杜拜,面對繁忙的機場,看著一對日本母子單獨旅行,喜歡他們倆安靜、像朋友似的相處時光,孩子四面張望的眼神像發光似地在說:「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 Jul 19 Wed 2017 01:22
帶上他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 Jun 26 Mon 2017 00:49
生活的感動放在心裡
- Jun 25 Sun 2017 00:23
尋百工也尋熱熱的人情
第一次來埔鹽,離開大路彎到田裡,好像每個人都會知道彼此。「恁登來庄內?」不知道要回答什麼的狀況下就回:「嘿呀!」眼前所有一切都太有趣,不想錯過,一切留給眼睛。為什麼來埔鹽?為了看一個畫面,陳忠露阿公,尋百工這本書裡最有畫面的一頁,終於來了。
- Jun 24 Sat 2017 18:11
台灣最美的一條自由之路,在綠島
- Jun 24 Sat 2017 17:31
我害怕閱讀的人
我害怕閱讀的人,尤其是開學第一天就在閱讀的人。記得有一陣子喜歡躲到台大社科院圖書裡,天氣熱還特別躲進來休息,暑假位置多,模仿學生找個reading window、脫鞋、腳像在草地上,安靜得有點喜歡,瞬間自以為大減十歲的下午,忍住的青春在書的後面。
- Jun 20 Tue 2017 23:23
用身體愛台灣:海上獨木舟看清水斷崖
划獨木舟之於我,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從台灣划到寮國和泰國,出去玩的時候,只要有獨木舟的行程,都會想參加,並享受透過身體獲得美景的體驗,唯獨這一次,雖然一樣是獨木舟,卻從在河裡划,轉變到下海划,光想像就有點緊張,也的確沒錯,忐忑到船碰到海浪的那一刻,身體才又熟悉了水性,從海浪慢慢划到海水,心情從緊張也隨著手划的動作,慢了下來,甚至是神奇地熟悉了海性,像是我們太平洋在告訴我:『太平洋的孩子啊,我們都是。』早該來划的。
- Jun 18 Sun 2017 23:43
去太魯閣看風景和外國人
很多台灣人是小時候去過太魯閣,而後就沒再去過了,沒想到這裡可是多少外國旅客來台灣的第一站,而美景就在附近的我們,就只去過一次。記得我也是過了將近二十年之後,才又獨自進入太魯閣,而有了第二次,就有了第三次、第四次,還有更多次,數不清了,來這裡跑步、爬山、住飯店,又或只是單純想來,就來。
- Jun 18 Sun 2017 20:06
說一個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文化
說一個讓你引以為傲的台灣文化?是什麼?台北101?半導體?有沒有那種一聽一看就覺得「天啊!好high好台灣」的?如果得和外國人介紹台灣文化,如果對方很年輕,我應該會說是:電子舞台花車。
- Jun 18 Sun 2017 16:09
製造家庭回憶
航空公司的電視廣告用罪惡感的行銷方式勾著消費者,訴求帶爸媽去旅行,但如果重點在回憶,其實旅行就不是重點,而是在一起做了哪些事。讓我想起爸七十歲生日時,我們在熟悉的地方,一起製造的回憶。
- Jun 18 Sun 2017 11:22
故事移動在嘉南平原與西部濱海之間
好幾年了,我在計劃清單裡寫著:「要在夏天出海到外傘頂洲吃蚵仔。」終於起身把計劃給劃掉,來到傳說中的「會移動的國土」-外傘頂洲;光是出發點-嘉義布袋就讓人興奮,在台北總是聽過吃過來自布袋的蚵,終於來到布袋,甚至從布袋搭上船,往外海前進,一路上看著架在台灣海峽的蚵棚,直到碰上的沙洲,才知外傘頂洲到了,下船踩在沙上又像踩在海裡,有種錯覺是:現在是在海裡還是在陸地?現在是在雲林還是在嘉義?一直以為看到了澎湖,一直以為一直往前走就可以到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