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format-1.jpg

從台北到福州,回台北後再到北京,多次進出奧美的廣告生涯,在2018年碰上了全球奧美Re-Founding工程,有幸見證、參與了這70年來Ogilvy Logo和組織、生意、願景、服務都在大革命的重要時間點。前一晚才在和紐約連線,深夜辦公大樓裡的Logo就已經陸續在置換;隔天一上工,門禁卡也換新、新的照片、新的顏色,也把我的姓恢復成台灣一方的拼音。每一換就留起來當作紀錄,加上放在台北家裡的,集滿幾張了,幾進幾出,距離我第一次進Ogilvy,今年剛好是第十年; 王菲在電影《天下無雙》裡曾說:「喜歡一個人,會漸漸變成他。」十年了,在人事已非的Ogilvy裡, 我也曾經仰望過聰明又難搞的人們,記住他們每一句對我說過的話,工作本身難免產生很多的抱怨,但Ogilvy難得的地方是來自全球各地的能量,養成了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多意見的習慣;過去一直去,未來一直來,從那裡到了這裡,想著要再到哪裡,當HR通知我要對Graduate Fellow上一堂課時,腦子裡還想著十年前參加新人訓練課程的我,有沒想過十年後會在這裡?在這十年的職涯裡我有沒有變成了誰?更重要的申論題應該是,之於現在坐在北京金寶街的我,還有沒有十年前坐在台北松仁路時的眼神?

確認過眼神,是浮腫的,謝謝。

奧美的回憶,永遠都是人和人累積在一起的,因為在奧美有一句名言︰「人,才是我們的資產。」

一直記得在台北奧美還是菜鳥的時候,被GAD盯時間、ECDbrief、策略長盯objective的日子;各自離開多年,還可以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我想我應該是當年有把會議記錄寫好。和聰明的人工作好刺激,眼前會有個又愛又恨的榜樣,要時常捏緊自己,自尋煩惱、永無止盡。

到北京後,我成了帶人的台灣老闆;想要花一點時間記錄我在北京認識到的年輕人,以及所謂我體認到的中國年輕人。

進入中國市場帶的第一個中國人,畢業了。其實當他帶著不知道北京有多冷的我去買外套、再鑽到胡同裡喝酒的那天晚上,我就知道會有這一天,他會關掉ppt、準備往遠方去。還記得前幾個月我們在深夜加班時聊了他的規劃,「這是你人生第一次離職吧?」我不想那麼世故地再說什麼偉大的事,畢竟誰都需要第一次離職,快樂最重要。

過去,我雖然秉持「放山友善農場」的原則在帶人,但心裡其實也很在意是否可以達成0% turnover rate;然而到了中國市場,我的年紀在這個講究年輕的環境,已經老大不小了,快速更新、疲累追趕的狀況下,我發現有太多事我已經沒有辦法看得太細,等到我真的看仔細了,可能又變了,而想法觀點更是,年輕有年輕、不一樣的想法,我選擇尊重、幫助這個想法可以更好。 「會不會後悔來北京?」來自西安、準備留學的年輕同事問我,不會啊,因為來到北京,在這個必須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產業裡,我好像又從人之間學到了什麼。

謝謝饃都男孩,非常優秀、過五關斬六將、應該也是各省菁英的奧美種子,謝謝這個最好的安排,謝謝這將近10個月的陪伴,「是很感謝今晚的相伴」下次老闆唱給你聽。

第二個年輕人是幫著我處理麻煩報獎大小事的實習生,夏天結束,一樣也就自然畢業了;報獎要克服的只有一個:無數次「好麻煩可以不要報了嗎」的放棄念頭,還好有紐約大學、主修數據的細心陽光小幫手,盯著我、催著我、幫著我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囉唆的報獎。

夏天的辦公室充滿了青春的味道,連我都像乾了一打的神仙水一樣,自我感覺年輕了。到北京後,很有緣地前後接續和相差12歲的年輕同事合作,也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觀察總被台灣媒體貼上「狼性」標籤的中國年輕人;實際帶著他們經過一場場會議、一次次討論、一次次寫作、一段段對話,我真切感受的就是年輕的活力、年輕的勇氣、年輕的負責;至於狼不狼性?不重要了,因為狼性感覺就是上一個世代幫下個世代貼上的標籤,而兩個世代本來就不同。

關於年輕的洞察,其實兩岸並沒有不同,都有那麼一股讓我羨慕的動力,不用猛吞B群、猛抹神仙水就自帶自信的年輕臉。我想像他們在未來的某個中午吃完飯回到辦公桌前,會開始覺得自己很老,覺得所謂的自我像長期掛在旗竿上的一面旗子,經過太多的日曬雨淋,上面的顏色會褪得一點不剩,圖案更是難以辨認,於是,以為自己會辭職,但隔天九點,依然準時上班;當這天來臨時,年輕人就不再是年輕人。

激發這群眼裡還有光的年輕人,別再用20年前的方法帶著他們;與其說帶著這些90後,不如說我是跟著這些90後相處;一直想起自己當初也是新人時,如何仰望前輩的;很多時候,我希望自己聽多於講、看多於教、指引多於命令;在中國市場的這些日子,說體悟到什麼,我想最大的感受就是,越過山丘發現全是90後,謝謝年輕人的相伴,讓我時刻保持生長;在北京的夏天,我說我感覺青春了,那就是青春了。

中國市場的這一年,我有段時間得往上研究四五十歲的熟齡消費者,花更多時間的是往下研究90後、95後;世代差異在中國不只是數字、文化的差異,更多是時代背景對那個世代造成的影響。

90後、95後在中國,說他們是最自我的一代,但已經步入30歲、人生才正要站在舞台正中間的這一代,才發現前幾代享受過的紅利已不在;跟著中國成長而成長的這一代,面臨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曾幾何時最流行的互聯網進入裁員寒冬;說是最懂年輕人的廣告產業,實則中老年人盤據上空;熟悉的場面,台灣、其他已開發國家可能也是。

我的工作得大量和這群年輕人合作,不論是過去在台北,或是現在的北京,兩岸90後、95後都帶著比80後更鮮明的自我,工作不只為生存,更為實踐自我;他們的成長模式和80後不一樣,進入職場其實就應該用不一樣的方式被對待;有的上一代會認為年輕人剛入行得熟悉一段時間,關於待人處世、會議禮儀、人際相處的道理,對於這種基本功的磨鍊期,我是持保留態度的,因為我相信年輕人如果無法自己從日常例行工作中觀察到人事物的細節處,那就代表沒有作這個工作的敏銳度,不會觀察就等於欠缺了同理心。

兩岸的年輕人都很「我」、都很厲害,國際化人才也不輸給彼此,但心理素質是我看待人才是否出跳、是否可以走得更遠的指標;台灣年輕人在學習過程中,不論是自願或被迫都得團體合作,即使獨生家庭在台灣,也很注重溫良恭儉讓的態度;對比中國年輕人,優秀人才不用多說,自動自發和世界各地的人才無異,但我同時間卻也觀察到另一群「心氣高」的中國年輕人,志氣高但才氣沒有跟上、怕輸、自信高漲,卻不願相信自己可能不如自己所想像。

何其幸運,我在北京奧美,接觸了很多優秀的年輕人,他們經過層層篩選、一年完整的換崗磨鍊,各個具有堅強實力,且經歷account部門的洗禮,具備了說人話、聽別人說話、察言觀色、聆聽、同理的心理素質。

來自東北的「丟丟」就是其中之一,第三個讓我想留下紀念的中國年輕人,她發揮了優秀、專業又善解人意的本質幫忙我拿下一個比稿,一起去提案時,還聽著她理直氣不壯地為創意辯護;在合作密切的那段期間,一直約著說要一起去聽周杰倫,結果是我先自己去聽了,「最喜歡哪首?我錄一段現場給妳吧」我問她,「星晴」她說。

去年的一段時間,她曾因家人生病而留職停薪三個月,那段時間我常想她還這樣年輕,該如何去處理這樣的生命課題?待她銷假回來上班那天,我看到她、彼此擁抱一下。但,年紀輕輕終究還是無法承受這樣的生命之重吧,又或許就真的是太重了,最後她還是把一起贏下來的品牌遺棄給我了。

一個個優秀的年輕人走出紅色大門,我都是祝福的,去飛吧,飛過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未來的日子你們會再想起這段日子,一定會的。祝福妳如星晴,看遠方的星,它一定實現。

輪到我一次次離開紅色大門,又是怎樣的心情?又是下了怎樣的決定、一次次離開又再一次次回來?應該就是和當初第一次一樣的吧,和優秀的人一起工作,期待自己也成為優秀的人,「喜歡一個人,會漸漸變成他。」

83BFE9CB-6118-455A-8A1B-67459B1F65D6.JPG

FBD9D7BE-CA38-4B51-8FD6-807273FDAA47 (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