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9862227.jpg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用外人的眼光看待人事物,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局外人的觀察總是最客觀的,但其實那些被看待、被觀察的人事物自己對自己的意義與想法卻是最難以輕易被看穿的,就像非洲藝術之於非洲自己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很難搞得清楚,去了一趟博物館也可能了解有限,因為藝術史學者無法身兼人類學家。

幾千年來,非洲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不論是橫向的人際溝通、意念表達,或是縱向的與神靈溝通或歷史傳承皆無法訴諸於文字。整體而言,非洲黑人傳統藝術在殖民統治以前,都還沒有從物質的生產活動與宗教活動中獨立出來,而為了確認口傳歷史的正確性,還是會在儀式與物件中放入相關元素,讓歷史不致因為年代久遠而發生錯誤,因此,透過物質生產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與宗教活動中,就可以找到物件與歷史或物件與社會的相關性。

非洲藝術的特點可從生活實用性、概念象徵性與寓意樣式化來觀察。就生活實用性而言,非洲藝術來自非洲人的生老病死,也就是生命各個階段舉行儀式時所使用的物件,因此,非洲藝術不但是其成長中的必需品,更是活動的證據與痕跡。

從物件與社會活動結合的角度,則可更了解非洲人的美學觀。在非洲的口語上,「美(beautiful)」、「好(good)」與「道德(moral)」是同一字義。「好的物件」的判定主要是依據道德基礎以及與生活的關連。在非洲的美學觀中,器物的特徵要包含道德層次、用處以及意義才有美感,因為物品的意義不在於取悅視覺,而在於支撐與維護道德。

西方社會常將非洲藝術與大洋洲、美洲土著、美洲印地安人以及亞洲若干族群的藝術並稱為原始藝術,但非洲藝術由於與生活緊密結合,使其發展出與其他原始藝術較為不同的創作觀,例如工匠在製作物件時,就會為了依循社會特定的需要和形式而作,個人風格僅能發揮在細微的部分,也因此在形式上的變化即較為緩慢,另外,若單純從造型帶欣賞非洲藝術,也很難理解物件的美感成分,因為藝術史學者認為的造型美感不見得等於人類學家在草根研究中所理解的美感所在。

再來,就象徵性而言,非洲藝術中所呈現的圖形被認為是源自部族共同心象並演化出來的概念、象徵性的藝術形象,其所創造出的形象,在於傳達部族的宗教信仰或是社會觀念,一個個的圖形就是源自於共同的概念與形象,其中即蘊含許多轉化意義,具有一種接近象徵主義的複雜性,並且含有很多隱喻,也因如此,在欣賞非洲藝術時,必須具備更多相關背景的支撐,若缺乏了對隱喻的認識而單從外型進入時將會失去其歷史的深度。

最後,就寓意樣式化而言,絕大部分非洲藝術品的創造多是為了宗教或生活上的需要,因此,實用與否即成為判斷作品好壞的重要標準。非洲藝術表現的成敗不在「畫得像不像、刻得像不像」,而在於能否表現出對象的「特徵」,因此,拋棄瑣碎的形象並大膽將其物像變形或樣式化,這樣的創作風格不僅反應了非洲人心中神祕未知的世界外,更成就了非洲藝術最為人所知的特徵。

在人類學家的領域中,許多對非洲藝術的探討皆集中於記錄個別民族生活中的美學觀點與圖案的意義,由於人類學家對不同民族的觀察和記錄,我們才得以對這塊異域文化的藝術表現得到更多的認識,然而,非洲實在很大,種族也實在複雜,每一個部族幾乎都擁有自己的語言、信仰與文化,要在這一大塊文化區域中找出藝術共通點的特徵似乎是件龐大的藝術文化工程。

很多時候,音樂可以用聽的,也可以用文字去認識;很多時候,電影可以用看的,也可以用歷史去詮釋;很多時候,很多人事物都可以再套入更多角度去認識,例如非洲藝術,不僅僅是藝術史,更是人類學、民族學。

下次有機會看到非洲藝術,先別急著判斷「美」不「美」,先猜看看、思考看看那些非洲藝術或是非洲器物、物件在還沒被關進博物館前會在哪裡出現,或被應用在哪裡。很多時候,多一點角度去看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東西,也許就world peace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kensei 的頭像
vincentkensei

她說寫作是一種治療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