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9856990.jpg  
『謝謝台灣為我們所作的一切,我很想到台灣讀大學』這是一位接受台灣在史瓦濟蘭職訓計畫的結業學生對我說的話;如果你對台灣外交與官方援外的執行力還是停留在「只會金援」的印象,那你大概是被媒體洗腦了。台灣技術團在史瓦濟蘭除了農業合作外,更與當地的職訓學校合作技藝訓練計畫,不只輔導縫紉、水電與機工技術外,更導入「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教學。從沒摸過電腦的學生,從基本硬體知識、文書軟體應用到打字訓練,他們在台灣技術團的輔導下接受了一系列的教學;當我看到他們第一次學會用Google和wikipedia搜尋資料、第一次用MSN聊天時,我也看到了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新機會。

『People lack many things: jobs, shelter, food, health care and drinkable water. Today, being cut off from basic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is a hardship almost as acute as these other deprivations, and may indeed reduce the chances of finding remedies to them.』前任聯合國祕書長Kofi Annan曾這樣解釋ICT對於第三世界的重要性;也許很多人會納悶,如果一個連吃飽都有問題的國家,發展ICT會有什麼幫助?ICT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不只是基本工具,更是一種希望,因其有助於化解人與人間貧富不均的問題;ICT有別於工業革命時代的高成本特性,其發展的快速性與低成本,可協助第三世界國家直接進入資訊社會中,並與其他國家接軌,且發展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競爭與生存方式,於是除了聯合國有了ICT Task Force的目標外,台灣當前的援外策略中也將ICT視為重點,好歹台灣除了農業與基本金援外,ICT可是不輸矽谷的勒。

1139856988.jpg   

ICT之於第三世界國家,不僅可改善教育,也能增進健康資訊的透明度,並可加速窮國的經濟發展,而ICT如果成為一種職業技能,更可進而增加收入、脫離貧困,在經濟的階梯上迅速向上攀升,此外,ICT對於落後國家具有擴大和增強近用資訊傳播的的潛力,其不僅可加強了民主化的過渡轉換過程,更可改善地方性的貧窮問題。這樣感覺起來ICT在第三世界似乎比農業還要具有援助價值,於是開始有國家將汰換的電腦送進第三世界,或是協助佈網路線,以為只要有了電腦、連上了網路,就已經達到了ICT之於第三世界的價值,卻忘了以網路或電腦的普及作為衡量數位落差的指標,其實只是「量化」的觀點。

在台灣,數位落差常反映在都會與城鄉之間,或常發生於熟齡使用者上,但在史瓦濟蘭,數位落差不只反映在都會與城鄉之間,其更為「國與國」之間的落差,而橋接落差的作法,在台灣也許有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導讓偏遠村落都能寬頻上網的作法,或由教育相關單位贈送電腦予落差存在的使用者,但接上了網路、家裡有了一台電腦,如果使用者不會使用落差將依然存在,而不論是在台灣、史瓦濟蘭或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不論是否有無硬體、基礎建設,橋接數位落差的最後一哩應該還是「資訊素養」的程度高低。

「資訊素養」不只是靠「教學」就可建立的,而必須考量整體社會資本於ICT發展下的重要性,因為在以知識、資訊為主要商品與原料的資訊社會形態下,個人教育程度和知識發展即為獲取社會地位的主要來源,而社會間的競爭,也深受支撐個人或社會整體學習環境與制度的影響,而其中的制度環境亦即所謂「社會資本」。

根據OECD國家(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發展經驗顯示,隨著ICT技術及知識擴散的速率越快,國家的經濟表現在依賴知識存量與學習能力的程度也越高,社會發展型態也會由工業社會加速轉向知識化社會;ICT在第三世界不只作為基本建設和接取資訊的公平管道,在發展上更需仰賴國家、企業和民間在ICT上的應用、相互學習與影響,以提高知識共享的可能,不僅可創造價值,更能將ICT從功能性導向提升為經濟質能。

東部非洲(包括肯亞、衣索匹亞與烏干達等國家)有一項RANET(Radio & Internet)的計畫,其藉由網路與廣播的結合傳遞氣象資訊給農民,並運用ICT技術建立了「World Vision’s Area Development Offices」,提高了ICT在公領域上的應用價值。台灣在史瓦濟蘭橋接數位落差的經驗上,不只透過教學擴大近用外,更結合台灣學術單位的技術與研究資源研發了功能超越RANET計畫的「農情資訊系統」,其不僅提供給政府單位外,更應用至各個省區的農業推廣地,以ICT技術結合農業,台灣在史瓦濟蘭的ICT援助,不僅只是硬體的投資的實體資源(physical resources)而已,更包括了數位資源(digital resource)、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以及社會資源(social resources);在這樣的概念下,除了實體資源的提供能解決第一序的數位落差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另外三個資源的補足與實踐,能夠縮減第二序的數位落差;不是捐了電腦、教他們使用電腦就夠了,更要將科技與生活、社會文化交互結合,才可發揮科技在社會資本上的深層意義,而非只淪為「機器資源」。

1139856989.jpg

當援助不只關注在糧食、疾病與飢餓時,科技成了最受矚目的援外潮流,但要如何橋接數位落差,有了硬體該如何培養ICT sense?有了sense該如何發展成ICT application?ICT之於史瓦濟蘭人是連結世界的機會,更是「賦權」的工具;台灣的實際援助,不只在教學與硬體上,中華電信也開始提供史瓦濟蘭在「電信」技術上的合作與協助,未來還有沒有其他的ICT opportunity?台灣還在這裡努力,並且全面性地、盡可能地協助史瓦濟蘭和這個世界接軌,在此將『謝謝台灣為我們所作的一切』這一句簡單的話轉達給所有台灣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