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9844451.jpg  
我們旅行著,很多時候是為了我們自己;我們旅行著,在異地說著英文的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主動融入當地文化的想法;我們旅行著,上當地的咖啡館、參觀當地的國立博物館、逛當地的書店、看當地的電視、翻閱著當地的報紙或是閒晃在當地的市場裡,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對異質文化感到有點隔閡。

4月25日,適逢史瓦濟蘭的國旗日,我想就從國旗開始重新認識起這個國家吧。很多國家都有「Flag Day」,通常是為了紀念國旗的誕生日而訂立此節日,而史瓦濟蘭的國旗(見下圖)啟用於1967年,該年為史瓦濟蘭宣布獨立的前一年;這面國旗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加入英軍作戰的史瓦濟蘭軍所使用的軍旗為藍本設計的;國旗中間的紅褐色橫條代表當時戰爭時所留下的創傷、疤痕,而上下的兩道黃邊則代表史瓦濟蘭豐富的石棉、鐵礦以及黃金資源,黃邊上下看起來肅穆深沈的藍條,則象徵來之不易的和平,中間的圖案為一面黑白雙色盾,兩枝矛以及權杖,盾與矛代表堅守國土的決心,而權杖的兩端及盾上都有用羽毛製成的纓穗,這是史瓦濟蘭王室特有的裝飾品。

1139844444.jpg 1139844445.jpg  

在史瓦濟蘭國旗日前夕,正好來到東部省Hlane參加王母捐贈物資予當地居民的儀式,當天會場飄揚著的不是國旗,而是一面有「大象」的旗子;原來史瓦濟蘭的國徽中有一隻大象與獅子,獅子代表的是國王,而大象即代表王母,於是當天的儀式上就升起這面王母旗。

 1139844447.jpg  1139844452.jpg 1139844453.jpg  

  

在史瓦濟蘭,這個全世界少數君主握有實權的國家裡,地位最崇高的女性不是皇后,而是國王的媽媽-王母;根據傳統世襲規定,史瓦濟蘭的第一王位繼承者是先王的么子,於是在先王過世後,國王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登基為王,因此王母就擔任起輔佐政務的重責大任,而在國王逐漸能獨當一面後,王母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在史瓦濟蘭,王母其實就是第一夫人。

參加王母捐贈物資的儀式時,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就是「進貢」了;以前必須在古裝宮廷連續劇或電影裡才可以看到的場面,竟然在21世紀的非洲讓我親眼看到了,雖然說這樣的傳統進貢儀式讓來自民主國家的我感到有點不可思議,但也因此看到史瓦濟蘭的人民對王室的莫名忠誠。

1139844446.jpg1139844448.jpg

1139844449.jpg
在我來到史瓦濟蘭的這四個多月中,共發生兩次重要的大型社會運動。第一次為國立史瓦濟蘭大學的學生進行大規模的罷課運動,但他們罷課的原因不是要進行憲政改革,而是希望能減少考試的次數,最後他們竟然也成功了;第二次的社會運動是史瓦濟蘭為數極多的紡織廠員工進行全國性的集體罷工,維持不到一個禮拜的罷工運動主要訴求就是加薪,但在資方的堅持下,勞方因罷工期間沒辦法支薪,以致在還沒達成目的前就乖乖回去上班了。

近年,雖然受南部非洲民主運動、種族開放的影響,史瓦濟蘭內部與媒體也曾出現檢討君主政權制度的聲音,但直到現在史瓦濟蘭的人民依然對王室保有高度的忠誠,這裡的郵票印有國王的肖像,人民也常穿著印有國王肖像的衣服,或穿戴著印有國徽的披巾,君主文化對史瓦濟蘭人民而言似乎不是包袱,而是特色。

在認識了史瓦濟蘭的國旗與王母後,在這裡也提供史瓦濟蘭的國歌(有興趣者請點選連結)給大家聽聽;從國旗、一國之尊、國歌的角度認識一個國家,雖然不是那麼好玩,但感覺是非常難得的旅行資訊,試想:當外國人到台灣旅行時,他們接觸到國旗或是聽到國歌的機會應該少之又少吧?(其實也不用說外國人,我都不知道幾年沒好好唱過國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kensei 的頭像
    vincentkensei

    她說寫作是一種治療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