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9844200.jpg  
我們喜歡看《超級星光大道》是我們自己真的喜歡看嗎?我們喜歡看《花樣少年少女》是我們自己想要看的嗎?如果你可以入主電視台,你希望製作什麼樣的節目給觀眾?姑且不論節目內容,除了收視率與廣告收入外,你覺得你所製作的節目能創造多少延伸的「經濟效益」?

電視劇是電視產業中最具經濟效益之文化商品,其不僅可靠在本國播出獲得廣告收入外,更可賣出海外版權,從中延伸其他文化與經濟之延伸效益,但從下圖來觀察,我們可發現台灣電視劇市場的主流類型,雖僅短短近五個月數據,但卻可放大類推到過去、甚至未來幾年,身為觀眾的你我,可曾想過我們真正在看的這些節目與電視劇,是我們真正想看的嗎?

1139844201.jpg  

當前台灣電視劇面臨的瓶頸在於電視題材狹隘窄化、跟隨拍攝同類型戲劇、新創意快速報廢,甚至流於抄襲改編;在此環境下,目前台灣電視劇產生兩種主流類型,分別為台語連續劇與偶像劇,其中以台語連續劇表現尤為出色(如上圖)。

台語連續劇不僅為台灣近十年最重要的電視劇類型之一,更在台灣追求全球化潮流下,成為抵制外劇最在地的聲音,並替台灣電視劇走出一條新路。台語連續劇的熱潮可追溯至民國八十二年華視所播出的「愛」,也開啟了台語連續劇的拍攝風潮,然而電視台眼見「台語連續劇」走紅,因此群起跟風,落入忽略劇情架構的舊習,在大量複製的情況下,觀眾對此類型漸疲乏,轉而觀看其他類型,而近年的台語連續劇已有新樣貌,也重新獲得收視率的肯定,且屢創佳績。

由於台語連續劇的主要市場侷限於國內觀眾,內容尚未能謀求符合海外市場觀眾的喜好,題材可親性比較低,以滿足內需市場為主,因此台語連續劇在海外市場銷售情況較偶像劇差。若僅就台語連續劇在國內市場的發展而言,其也未能完全發揮文化產品可延伸的生命週期,以創造多層次、多樣化的經濟效益,反倒呈現如新聞或體育節目般的單次消費,意即今天播完,明天即作廢,而無再次利用價值的規劃,這或許與台語連續劇當前的走向有關,由於其集數過長,且劇情時常跟隨收視率表現作調整,因此無法完善搭配周邊的產銷與發行。

台語連續劇雖為電視台帶來大量廣告收入,但電視台業者卻未充分發揮戲劇節目本身具有的利用價值,僅在有利可期的情況下,延長集數,造成了品質低落,更降低了戲劇節目產品的完整發行體系,可帶來的多重效益。

台灣另一主流電視劇類型為偶像劇,台灣自製拍攝偶像劇的風潮起源於2001年華視推出的「流星花園」一劇,該劇成功後,國內掀起一股名為「偶像劇」的熱潮,並成為一可與台語連續劇分庭抗禮的戲劇類型。

仔細審視台灣拍攝的偶像劇其實充滿諸多缺失,標榜學習日本趨勢劇拍攝的台灣偶像劇,有許多來自日本漫畫改編,因此劇本內容上徒求模仿,卻又吸收不到精髓,反倒失去原汁原味,而顯得不倫不類;另外,擔綱演出的主要演員多為強調外表的偶像,其演技生澀,致使戲劇張力不足,加上成本低廉與時間壓力,更使節目品質難以達到預期水準;十多個小時的節目如同速食般的複製品,缺少真切心靈的觸動與貼近寫實的寫照。

偶像劇是目前台灣電視市場上,能與外來節目對抗的重要文化產品,但由於台灣缺乏對節目創意的累積、演員演技的培育、資金的融通,因此,台灣節目產製能力也逐漸減弱;台灣偶像劇的產製思維如仍停留在短線操作的模式,而不肯投入資金創作優良劇本、結合優秀人力資源等進行產製改良,台灣偶像劇熱潮終究有衰竭的一天。

身為觀眾,我們很難想到鏡頭之外那些複雜的事,但當電視台靠著觀眾逐漸痲痺的口味與習慣大賺廣告費時,我們是否要開始思考:是我們的壞口味影響了整體台灣電視劇產製市場,還是市場養成了我們的壞口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