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9912769.jpg  
『美好的都市,應當是由許多個性不同的村落組成的地方。』-韓良露

前幾年景氣還ok時,法國社會學家Maffesoli的「部落時代」(the time of tribe)理論常被援引來分析消費文化中所具有的「新部落(neo-tribe)」形構,類似的概念其實也可以延伸至都市文化中,例如倫敦,當地人會這樣覺得:倫敦不是都市計劃而產生出來的城市,倫敦是由上百個村落獨立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最後再慢慢形成大倫敦的概念。

就像倫敦的Notting Hill、巴黎的Ils de la Cite、舊金山的North Beach、紐約的East Village、洛杉磯的Pasadena、台北的師大台大一帶,每個城市一定都會有一個小地帶,有著自己的村落特質,包含了消費感、人文感,而不只是商圈而已。

在中國工作生活後,我發現中國的城市不管再怎麼被破壞或被開發,城市中的小村落都還是會呈現著某種特別的氛圍,也就是所謂「歷史感」;福州有個小區域叫作-「三坊七巷」,位在福州百貨商圈最熱鬧的周圍地帶,這個僅有44萬平方公尺的區域雖小,但幾個清末民初的重要人物,例如沈葆楨、林覺民等人的故居都座落在此,可以說是老天有保佑、人傑地靈的一塊小區域。

「三坊七巷」為中國現存唯一的坊巷格局建設群,中間一條繁華商街,向西伸出三條坊:由北而南是衣錦坊、方儒坊、光祿坊,向東並展開了七條巷:楊橋巷、郎官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人稱「三坊七巷」。最早關於三坊七巷的歷史記載是在西晉末年,因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於是形成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而後因「安史之亂」,中原陷入混戰,三坊西巷成為南遷避難的終點,一塊以士大夫階層、文人為主要居民的街區就此形成。

三坊七巷中的民宅極具特色,其沿襲了唐末分段築牆的傳統,即為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而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呈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因只著重週邊,於是牆的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而牆頭和翅角皆以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而宅院內的天井也為福州傳統民居的另一特色,其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除了日照因此較為充足,空氣也較流暢、排水便利外,其也成為宅內中的交流中心。

許多三坊七巷中的民宅中,更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門窗採用鏤空精雕,豐富的圖案雕飾以及精巧的臺階、門框、花座、柱杆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此外,三坊七巷也因保留了大量的名人故居與明清時代與建築,而有「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之稱。

走進三坊七巷,我彷彿也成了閒散的村人,心中沒什麼目的;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佈局嚴謹;隨處晃晃,東看西看,一個下午的時間,許多景物在眼前一過再過,慢慢地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和味道。

某個坊口的春聯店,提醒了我該趕快做個清楚的了斷好回家過個好年;老婆婆坐在廚房邊,編著竹掃把,好像只有這樣的地方、做著這樣的事,她才能有所放鬆;賣茶的小店,沒有任何人文、哲學、藝術或革命的附加意義,茶就只是茶,是生活,是歷史,是飲料,單純的好喝。

我刻意關上iPod,讓環境音跟著我走,看著老樹穿過民居,如此強韌的生命力叢結是我最喜歡的地景。走著走著,我在想,如果下一個角落有個舊書店該有多好,也許我可以買些地方誌或是戲曲之類的老書;走著走著,我遇到了幾個穿著有型、拿著相機的年輕人,也許他們想從歷史中刺激新想法,老東西由年輕人找出新發現,感覺挺不錯的。

走過三坊七巷,悠悠忽忽地,想寫張書法、想喝杯茶、想燙一盤青菜、想下一碗麵;就像逛博物館一樣,我走進走出福州三坊七巷。

下一次,我會走在哪一座城市裡的哪一個村落?

1139912749.jpg 1139912750.jpg 1139912751.jpg 1139912752.jpg 1139912753.jpg 1139912754.jpg 1139912755.jpg 1139912756.jpg 1139912757.jpg 1139912758.jpg 1139912759.jpg 1139912760.jpg 1139912761.jpg 1139912762.jpg 1139912763.jpg 1139912764.jpg 1139912765.jpg 1139912766.jpg 1139912767.jpg 1139912768.jpg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kensei 的頭像
vincentkensei

她說寫作是一種治療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