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format-1  

只要和週圍朋友聊起阿里山,「小時候去過。」通常會有這樣一致性的反應,我也是,但再追問我細節,腦中的回憶非常模糊,一點點具體的模樣都想不起來,於是我決定,上阿里山,和童年的自己相遇。

星期五晚上就出發

高鐵的快會讓人有種沒有在移動的失落,所以星期五一下班就跳上3.5小時的客運往南去,走出車站、經過旅館街就有阿嬤熱情地吆喝:「進來啦!」嘉義到了,這裡不是常聽到的目的地選項,但越陌生越多驚奇,起點就從發現一個很不錯的hostel開始。

 1  

 

上山的過程就是一種治療

每個台灣人都在地理課本上學過阿里山的林相,一路往上爬的闊葉林、混合林、針葉林,於是從山下開始到山上的車程,會發現大家終於自願戒斷了手機和相機,認真用眼睛看,重新做個人,和土地與眼前的當下產生連結。

 

我以為的都不如我直接上山親眼看的

第一站就從體驗一小段森林鐵道開始,除了復古的車廂與兩旁的森林外,吸引我觀察的就屬鐵道員,在車頭掌車或是在車站不遠處揮著旗子的鐵道員,想起日本電影裡頭的名言:『想打架就搖搖旗子,想哭的時候就吹吹哨子,想大叫的時候就放聲痛哭。』

下了車,再沿著鐵道往回走,深入遊客較少的區段,往神木的方向走去,360度都是景觀,得隨時放大自己的好奇心,因為隨處都有驚奇,像是在神木底下發現一群約好一起展開新生活的好朋友們,原來是脫殼後的隊伍。

邊走邊想,20年前上阿里山的我,和現在人在阿里山的我,想的事情會有什麼不一樣?和2700年的神木相比,即使看似細直的樹木也都有百年以上,低頭走路、仰頭看樹,我們人類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森居在阿里山的率直

阿里山上的屋和樹的比例是110000,我在想路燈可能也是,天黑後、雲霧瀰漫,前後不見路,好像時空間只有我們這一台車;很多車停在路邊不敢動,民宿主人照樣往前殺,他說:「我是憑著感覺在開車。」天黑後,就是全黑。螢火蟲爆發在眼前,仰頭看螢火蟲也順便看全亮的星空,這是一個全新的觀點,真實地站在地球高處望向宇宙,點播林憶蓮:夜太黑。

「我這裡是在實現我的生活態度,不認同就不用執著要來住。一人拿一塊紅檜木磚回房間,晚上抱著睡。」主人阿澤是個在日本讀過書的真性情男生,「我沒裝電視喔,想看電視就不要來住,來這邊是要聽青蛙叫。」房間外果然有一隻在叫,間隔幾分鐘會叫個幾秒,晚上放空到想按碼表算蛙叫到底是間隔了幾秒,完全忘記weekly report

為這裡寫個review就是:有人只知道放假,來這裡會知道放下。

 14 15  

 

天亮拼出另一種回憶

天未亮就起床,為了追日,小時候模模糊糊的阿里山日出印象,今天終於又再拼回來。另一個重頭戲:雲海;阿里山的網路照片都和雲海有關,其實是要看運氣的;一同待民宿的英國人非常渴望可以親眼見到,沒想到早上突然就飄過來了,上帝的角度。

下山前來到奮起湖,沿著鐵道走一圈,才知道這裡沒有湖,是台語地名翻譯而來。接著經過茶店,在裡頭喝了高山茶、六龜野生青苔茶、阿里山咖啡、野生愛玉,接著再被交接給發現奮起湖的移墾後代導覽,邊走邊聽故事;有的人只知道路過趕路,奮起湖當地人帶我停下來享受。

以為行程的最終就在此,沒想到搭上阿里山森林鐵路更是完美的終點體驗;印象中阿里山鐵路修了很久,逢颱風來就有可能中斷,記得有一次經過嘉義,隨興地想搭上山卻遇上施工停駛,於是「搭阿里山火車」被我列入了to-do list中,今天終於從1400公尺奮起湖往30公尺的北門,不搭還好,一搭驚人,原來和阿里山鐵路齊名的都在印度、瑞士、奧地利。

下山,回家泡了珠露茶,喝一口阿里山的味道,我終於有了可以連結的回憶和畫面。

16 17 18 19 20 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