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format-1.jpg

沒想到以前是開口說話都懶,現在是連寫東西也覺得懶,很習慣用一張照片,加幾段文字就記下當時想說的話,久了、往回頭看卻發現,到底我那時在想什麼?這張照片到底我想要說什麼?就像是每兩個月對統一發票時,偶爾會忘記是在兌獎而陷入當時買東西的情境裡,卻只有數字單價而浮現不出畫面。

 

「我那時在幹嘛?」照片拍多了,照理應該更容易回憶,沒想到一格格的畫面卻變得很淺,勾不起感動,像缺乏內容的行銷活動一樣,無聊。

 

數位時代下,我們因為載具和平台的方便,出門在外旅行常用鏡頭替代眼睛,拍了數不清的照片,回家後,成千張的照片就像行李箱一樣懶得整理,心血來潮上傳了上百張的照片到社群上,「這張在哪裡拍的?」朋友一問起,照片多到還得回頭檢查一下當時的行程表;用鏡頭取代眼睛的後遺症就是這樣,過去就過去了,沒留下任何故事,因為心好像從來沒跟著身體到過那裡。

 

自從有了社群出現,寫東西的頻率就少了很多,之後再換智慧型手機,拍照的張數大概已經超過十年所累積的文章篇數。本來只用Facebook,後來拍照有拍照的社群、runningrunning的社群,垂直不整合的狀態下,所有的生活都非常容易分散過去。還好,偶爾還是會想東想西,有感覺的時候就想趕快趁念頭還沒跑出快門時,趕快抓下來累積成一篇不算短的文章,算是一種結案。

 

結案,是工作上所養成的習慣,不只是紀錄過程,還必須有檢討和學習,甚至是提出對未來的觀點和想法。對生活和旅行也一樣,每隔一段時間、每結束一段旅行,我都需要提出結案報告,寫一篇文章,算是對自己的回憶交代。

 

所以,科技再怎麼轉變不會是問題,平台關閉搬家更不成困擾,改不了用社群的習慣沒關係,但還是要想辦法擠出結案報告,這個簡單的原因,讓我繼續來到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