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即將升國一的外甥,連夜南飛,早上七點不到,就在新加坡感受「kia su」情懷。
原來新加坡的日出是在七點之後,我們就這樣一路從機場恍神到市區,呆看遠方,等著赤道上的日出;早上六點到中午兩點,從氣溫適宜到爆熱,用走的把濱海灣走了一圈,心裡想著我想要快點走去喝排骨茶。
身爲一個專業的舅舅,最懂得寓教於樂,搭公車途經新加坡大學,就要發揮舅舅身分說著:「以後要不要來這裡讀書啊?比台大厲害欸!」
記得我第一次來新加坡是大學交流,到了南洋理工,那時新加坡之於國際、之於台灣,似乎還是平起平坐,不過那時什麼都不懂。後來意識到了,做為一個台灣出生的小孩,新加坡最初教育我的是「國際化」、「現代化」和「都市化」,這是我二十歲就得到的感受。後來再來,一次次都覺得不得了,從只是轉機、停留快閃、廣告節、到這兩年頻繁和新加坡的email和concall,與其說是競爭、比較,不如說是啟發,更多的應該是自省,我想台灣人在華人世界裡最擅長的就是自省,也因如此,我們才有可能變得更好,即使速度緩慢、過程吵雜。
來新加坡幾次,每次都覺得我不會再來了,所以都想寫篇結案,但還是一次次再來;外甥問我那濱海灣再過去後面是什麼?我說是印尼啊,接著我們打開Google map來看。看到一個如此開闊的海港,來自五湖四海,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可以一起生活。不管是一次次經過或停留,人才、資金和文化的交流愈來愈緊密。文化需要最好的人才,再通過隨機組合,才能碰撞出最好的作品。這就是國際大都市,剛到時罵罵咧咧地,但到了要走時,還想著下次應該還想再去個牛車水吃麵。因為在這些地方才真的可以知道,人和人總是會有辦法找到方式相處得好。
三天三夜,從新加坡玩到新山,從飛機搭到公車跨國,最後兩人都被操到臭臉不想講話了。「好奇妙可以在新加坡看到印度、阿拉伯、中國⋯」希望外甥可以感覺新加坡如何和世界平起平坐,如何在全世界發光發熱,如何和全世界其他地方溝通,同時保留在地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