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format-1.jpg 

很久以前幫台北101作了一個針對外國旅客的campaign,住台北住那麼久、竟然那時才認識曾獲UNESCO認証的保安宮。每年農曆三月,這裡會有保安文化祭,壓軸是台灣廟會活動少見的「放火獅」。 雖然在松山機場的航道上,基於對在地文化的尊重,塔台通知現場司儀將暫停起降15分鐘後,峰火欲來,炮聲震天、火獅燒盡,然後升天。

台北西區很有台灣中南部的味道,如果說東區、信義區的樣子像那些國際大城都差不多的商業區,西區就是最真實、最老台北的樣子。

我常到西區找吃的、找喝的、找特別的,總的來說,不外乎就是找人味。有時只是經過、抬頭看看建築,或是特別在節慶的時候往西邊走,會發現一些神奇的時刻,例如農曆七月,廟方人員會和大家說:「今天台北的好兄弟都會來我們艋舺。」這種奇妙的對話,在東區是完全沒感覺的,而這就是台北西區的趣味。

西區特別的地方不只百年來就存在的痕跡,更在於人,當中包括世居於此,以及被環境文化吸引而後來的新創家,或是觀光客,更特別的就在外來的臉孔,對比百年前熱鬧的大稻埕,這裡似乎一直都還是台北最國際化的街區。

沒有計劃的週末,我會走一趟大稻埕,從頭走到尾,不論是從南或是從北開始走,這裡開始延伸出一些有趣的創意,例如日本人的創意小店,集合了日本人對台灣的印象,平常被批判太多的我們,總是需要一點外來觀點,提醒自己還有哪裡好;日本人在大稻埕的創意生活小店擺滿了日本人看台灣的觀點,充滿意想不到的正面,例如大同電鍋;後來我發現,在機場出境時常看到有人提著「大同電鍋」,如果看到這樣的人,我們應該在心裡默默又大聲地為他們加油,因為他們一定是準備到地球的某個地方闖天涯,而大同電鍋就是臺灣人的精神,耐用、耐操、多工、實在、快速、效率、樸實。

偶爾會特地到西區找點中南部的味道,尤其是吃的,往北走一點到保安宮,楊儒門每週六都會在附近煮豆漿,台南四號和高雄選十號的豆子、窯燒炭煮2.5個小時的豆漿,喝起來有種革命味;華西街尾端的米糕粥是我的目的地之一,台北的米糕粥是冬天才開始賣的,肯定是賣給離家上台北的人喝的,燙了一口就知道離回家團圓過年的日子不遠了。

除了吃喝,到西區大稻埕參加workshop,成了週末的休閒活動之一;週間的workshop煩人,只有週末的workshop才能真正啟發我;從認識建築、導覽活動、茶葉枕頭、捏壽桃,這裡的workshop不用說太多話,更不用硬擠出一些反應和觀點,這裡的workshop就在專注人和時間、創作上的關係,而這種氛圍應該也只有西區的創意環境才能讓人更有感,回程再經過東區創意園區、百貨公司,會發現有種自覺浮現: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kensei 的頭像
    vincentkensei

    她說寫作是一種治療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