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format-1  

社群媒體發展到今天,刷一下我們的塗鴉牆,不外乎都是朋友的喜怒哀樂記事,訊息碎片化的改變也影響了行銷在社群上的應用,更延伸影響到了傳統媒體,如報業的編輯策略,讓我們回到社群的初衷,當社群還沒成為媒體時,它就單純是一個社群,如Facebook,在其電視形象廣告中所提及的概念,「像椅子,讓人們可以坐下來,產生連結」,社群的初衷不外乎就是把人連結在一起。

而當社群轉變為媒體,行銷上的應用日新月異,但影響最大、甚至受益最深的,不是自以為節省了廣告預算的品牌(發展至今,可能得長期鋪設內容和預算才得以讓品牌在社群上見光),而是曾經默默無名的公益團體。

 

公益社群化的迅速傳播:單一訴求、視覺運用

這一兩年,因為名人的效益,公益的發聲在社群上的擴散更為迅速,例如2014上半年,奈及利亞發生女學生遭集體綁架,在主流新聞媒體議題設定的框架下,這則重大事件的初期並無受到廣為注意,直到全世界知名的女權運動人士-馬拉拉在其個人社群,拍下手持「#bring back our girls」的hashtag紙板與個人照的方式寫下生日願望,迅速引發歐美名人,包括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在內的響應,得到廣為重視,事件持續進行當中,但已受到包括聯合國在內的高度關注。

 圖片1  

(資料來源:Twitter

 圖片2  

(資料來源:Twitter

 圖片3  

(資料來源:Google

 

 圖片4  

(資料來源:Google

 

公益大使社群化:吸引傳統媒體連載

另一案例則來自土耳其副總理曾在公開演講中提及「女性不應該在公開場合中大笑」,此話一出雖有爭議,但仍無受到廣為的批評指責,值到新任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親善大使的Emma Watson在其個人社群中po出大笑的照片後,旋即受到來自全球女性的注意,大家隨即跟上po出自己在公開場合大笑的照片,迅速引起歐美各大主流媒體的注意;造成事件起源的副總理於事後雖無表示任何態度,但已引發全世界,包括保守社會對女權的重新思考。

 圖片5  

(資料來源:Twitter

 

名人tag化:大家一起來,何樂而不為

拿一桶冰水往自己頭上淋下去的挑戰已在Facebook的朋友間流傳已久,但一傳十、十傳百的結果,讓挑戰的原意失焦,而淪為朋友間的好玩點名挑戰,直到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po出淋上冰水的影片後,迅速得到所有媒體的注意,以及挖掘挑戰活動背後的原始意義,原來是希望大家響應美國AL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協會所發起的慈善活動「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而有趣的地方就在社群的tag功能,在Mark點名後,頗受全球女性關注的Facebook COO - Sheryl Sandberg亦號召團隊員工一齊潑冰水響應;當紅社群活動傳到台灣,引發的效應雖飽受爭議,但如只針對公益行銷與社群應用的層次來討論的話,的確是非常成功的媒體與話題運用。

 圖片6  

(資料來源:Facebook

 圖片7  

(資料來源:Facebook

 

社群媒體發展至今,已經快要演變成「瑣事」平台,值得抓住眼球的事越來越少,而類似群起響應公益的活動,這種回到社群初衷的行動,之所以會吸引社群使用者的注意,不外乎就是:終於,社群又回到社群的意義了。

在台灣的案例,由RE-THINK重新思考」發起的全台淨灘活動,在2014年的夏天進行第二次的活動,和第一年的活動相同的地方是,主辦單位依然只靠熱情、社群的宣傳來號召大家一起參與,但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活動超乎預期,10場淨灘,超過2200人次自願參加,清理了台灣海灘5000公斤垃圾。

過去一直去,未來一直來;我們的每天看似都和昨天一樣,但地球不停轉動的同時,每個角落其實都仍在發生各種大小事;接近911紀念的同時,Alicia Keys也運用社群公佈了振奮人心與醒世的創作歌曲,並鼓動大家再以「#wearehere」的hashtag響應與串連。

社群演化到今天,黏性最長的媒體,有時看得很煩,有時卻又看得很激勵,而品牌或是NGO組織該如何操作?該如何活化社群裡的粉絲?該如何產出值得一看、甚至甘願無酬轉發、熱情分享、一起站出來的行動?各大品牌應向公益事件學習,快、視覺、行動、熱血、連結、一起做一件好事,不外乎就是:回到社群的初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