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format-1  

「這次我們建議可以購買mobile上的廣告,點擊率表現非常好,投放又精準。」mobile廣告剛興起時,在提案會議上,我們常聽到這段話。

 

mobile有廣告之外的形式嗎?」我們常在心裡自問;在會議上的每個人都在心裡想著那個拿著手機的自己,下班後的電梯裡、等紅綠燈的街口、結帳排隊線上、站在捷運上、家裡沙發上、睡前的床上,這些場景裡的那個猛滑手機的自己,試問自己:我們點選mobile廣告的頻率高嗎?

 

我們都在手機上關注什麼?從創市際ARO公佈的台灣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測量報告來看,社群、定位與搜尋為三大關鍵應用,換句話說,手機使用者不是在關注朋友就是在關注自己當下正準備要做的事。

 

近期一則和手機使用所發生的新聞更可說明此現象:台灣遊客在澳洲觀光,因為一路低頭緊盯著手機而落海的消息登上國際新聞;得知此新聞後,大家多少會聯想自己是否也有邊走邊用手機的習慣,而到底是什麼讓大家可以黏在螢幕上而忘了前頭的安全?新聞指出該名遊客緊盯著的即是社群媒體。

圖一  

從行為上來看,傳統購買點擊與版位廣告的方式移植到手機平台是否有效仍需長期觀察,但與手機使用者溝通是否還有除了買廣告、更有趣的方式?

 

 

與傳統媒體融合,發揮手機作為工具的特性

從使用時間來觀察,使用者黏在「資訊娛樂」與「社群」內容上的時間明顯較高,顯示手機使用者除了聯繫社群外,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娛樂,但這並不直接顯示,要在手機上和消費者溝通,就用娛樂、遊戲的形式,遊戲只是手段,重點仍在使用者為什麼要來玩品牌所開發出的手機娛樂內容?

 

以「東京新聞」的案例來看,其讓手機之於親子間,成了娛樂的數位橋樑,讓手機回到工具載體的基本功能,透過擴增實境,將新聞與動畫內容融合,增進親子間共同閱報的機會與頻率,不只讓小孩透過手機運用能養成閱報習慣,更打破家長、小孩與手機三者間的應用關係;以往手機就像「暫時性數位褓母」,開一段影片和打開遊戲,就可以安撫小孩,有了能和家長與傳統媒體交流互動的品牌內容後,讓手機回到載體的功能,品牌內容才有機會透過互動而深化。

圖二  

 

圖三  

 與傳統媒體的融合,手機成為品牌內容的溝通橋樑之一

 

另個透過與傳統媒體融合的案例,在應用上更直白了,雖和手機內容與機制較無直接關聯,卻是更挖掘、貼近手機使用者心理焦慮的案例;根據網路調查指出,超過8成的網友擔心手機電量,超過4成的網友會因為出門在外、電池不夠而焦慮,而也有將近半數的網友為了防止手機因電量不足而開不了機、會將移動電源隨身攜帶。

 

大家都怕手機沒電而與線上社群失聯,或擔心無法查地圖、無法照相等等,巴西DraftFCB在里約海灘,為防曬乳策劃的創意活動,即充分運用手機使用者擔心沒電的焦慮,結合平面廣告、太陽能的機制,簡單、直接地讓手機使用者可輕易透過品牌與手機連結的裝置而達到產品教育的機會。

 

如何能和只關注社群的手機使用者溝通?也許真的不用想太多,發揮傳統媒體的功能,「在對的地方、用對的工具、做對的溝通」,使用者自然會對品牌留下好感。

圖五  

從使用焦慮心理來突破社群使用行為,app不一定是唯一的手機溝通方式

 

讓手機使用者自創內容,就此黏在服務上

既然手機使用者只關注社群上的朋友和遊戲上的闖關進度,還有什麼會讓這群人分心?應該就是「拍照」了。不論是從使用行為的數據報告來看(拍照名列前四大手機使用行為),或是生活週遭常會看到吃飯前先拿手機拍照的人們,就連Selfie(自拍)也成了牛津字典的新單字,可見手機不只改變拍照的使用載具,也改變了人們拍照的地點、方式和習慣。

圖八  

註:小於5%的功能未出示。此題回答樣本為416

資料來源:資策會FIND/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化服務價值鏈研究與推動計畫」(2011

 

消費者著迷於手機拍照,對品牌而言,可憂可喜,憂者為消費者除了社群外,再來只會關注拍照,喜者為既然消費者熱愛拍照與分享,品牌何不提供一個平台,讓消費者運用品牌成為可以被累積的內容平台?以Yahoo Flickr與台灣觀光局合作的案例觀察,無時無刻、無處不拍的消費者不只可上傳關於台灣的照片,並可標籤(tag)功能與加入「Project Weather」,照片就不只是存在電腦、手機或社群裡而已,將有可能被全世界看到。

 

 User Generated Content(消費者自創內容)是廣告行銷正熱門的手法,手機、平版載體和各式各樣的app興起,讓創作門檻變得更平易近人,但如何吸引消費者創作並和品牌相互輝映?重點仍在品牌需「先創造一個合理但不強硬、軟性但又清楚目標」的創作平台,一方面滿足創造與分享的使用行為,另一方面亦成就品牌在網路上的能見度;盡量降低品牌宣傳上的用途,而是強化分享、擴散的目標,自然而然會有更多喜愛拍照的使用者會願意為品牌創作,更重要的是,這看似運用手機使用者的行為來量身規畫的內容操作,其實也讓品牌製造讓消費者以自己願意、主動的方式和品牌黏在一起的機會,雙方都何樂而不為。

圖九  

創造一個拍照分享平台,讓使用者主動、願意和品牌黏在一起

 

 

善用手機使用族群的「弱勢」,開發寓教於樂的內容

行政院研考會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台灣上網的人口快速成長,上網率及連網率都創新高,同時也產生負面的影響,71.2%網路族因使用網路出現眼睛疲勞等症狀,50.5%自認書寫能力退化,26%自覺社交能力退化。

 

解決生活問題而帶來便利的app,經常名列下載排行榜的前茅,舉凡計算電費、得知公車何時會到達的時間等等,但資訊型的app通常淪為「有需求才會想到要用」;品牌為貼近手機使用者而大舉開發app的同時,如何能吸引主動使用?

 

從巴黎奧美所開發的app案例來看,其主要功能為讓使用者可近用WiFi,但在過程中加入拼字的遊戲挑戰,看似簡單的機制,卻在在挑戰了手機使用者因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後的拼字問題,而產生非常貼近心理文化的挑戰樂趣,進而提升主動使用的機會。

 

開發app的過程,內容豐富度已是必備,但如何能吸引主動使用更是必須思考的因素,畢竟叫好又叫座的app才能讓品牌達成在手機上與使用者溝通的目標,而不是一上架就淪為乏人問津的app

圖四  

結合與使用者insight有關聯的挑戰,讓品牌內容在手機上可被「主動使用」

 

 

Shopper Marketing上的手機應用,是打擾還是增加消費? 

根據OgilvyAction的調查,90%的消費者在消費決策過程中,會在店內使用智慧型手機以查詢更多的資訊或其他來自網上的評價;手機在通路上的運用亦成了重要趨勢,香港奧美與獨立時尚設計師合作開發的手機服務,即透過QR Code與定位資訊,達到可推薦消費者與連結其他設計師的消費路線,讓整體獨立時尚產業都可獲得綜效發展,是個小而美、非常在地的運用。

圖六  

手機在零售通路上的運用,讓獨立的文創與時尚產業可發揮團結力量大的效益

 

除了被動的QR Code掃描外,在合適的購物情境發送一對一的訊息、基於定位服務(LBS)所發展的行銷方式,也就是所謂的鄰近行銷(Proximity Marketing),也因技術成熟而開始備受重視。

 

Apple眾所矚目、透過藍牙4.0無線通訊技術來實現微定位(micro-location)的「iBeacon」,已導入於美國254家直營門市中,在導入iBeacon室內定位服務後,可在消費者擁有的iPhone上顯示折扣、購物建議,甚至會直接「提醒」使用者該升級手上的iOS裝置了。

 

甫自Burberry轉至Apple掌管實體與線上零售通路的Angela Ahrendts,在接受Fast Company雜誌專訪時曾表示:『當我一走進店裡,我不希望我被推銷,絕對不要一開始就向消費者推銷,那就像把電源關掉一樣讓人掃興;我們應該要做的是,營造獨特的品牌經驗,和消費者交心,我不在意他們在哪裡買我們的產品,我在意的是他們買了我們的品牌。』由此可觀察出其對shopper marketing與品牌經營的看法,反觀目前Apple iBeacon在通路上的延伸運用,仍多停留在可達成室內導航/資訊補充、即時促銷、行動支付、蒐集消費行為與隨時改變數位看板資訊等,多為主動、過於發送、促銷式的運用,消費者能否接受還仍在觀察,又或是Apple的實體與線上通路因iBeaconAngela Ahrendts的加入後將帶來什麼樣的變化與應用?後者在Burberry擔任CEO期間,即透過數位裝置的運用,大大改變時尚旗艦店與時尚秀的既定模式;消費者口袋裡手機在通路裡的角色將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絕對值得引領期盼!

圖七  

iBeacon所開啟的「鄰近行銷」將為通路帶來新的數位促銷方式

  

手機不只是消費者目不轉睛的工具,更是品牌想要侵入的傳播工具之一,要讓使用者自然而然地透過手機瞭解品牌,花龐大的預算建置和維運一個可能會閒置的app,不如先摸透使用者如何用手機,也許只要一個趣味性高、直搗人心的機制,就有可能發揮小兵立大功的效益。

 

先從自己開始想起吧,用手機的過程裡,會因為什麼分心或焦慮?也許那就會是個好創意。

 

*本文同步刊登於Yahoo奇摩網路行銷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kensei 的頭像
vincentkensei

她說寫作是一種治療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