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9844190.jpg  
論時尚, 《巴黎拜金女(Hors de prix)》一片中雖然置入了Chanel、Dior、Gucci、Azzaro、Hermes和Chopard等精品,但精采程度仍比不上《穿著Prada的惡魔》般眼花;論逗趣,同類型的《絕配冤家》可能有更多直接的笑點;論愛情,卻又不如劇情背景相似的日劇《大和拜金女》裡討論感情時的純粹與神聖;台灣發行《巴黎拜金女》的片商欲承襲《穿著Prada的惡魔》的話題炒作此片,但其實從法文原片名《Hors de prix》來直譯,就可知道這部片其實是在講「價格之外」,也就是所謂「無價」的something about relationship,於是請務必不要抱持著所謂「時尚」的眼光來看這部片,因為《巴黎拜金女》的調性其實有點像是輕鬆愉快版的《托斯卡尼豔陽下》,而女主角Audrey Tautou則是輕熟女版的 Diane Lane ,這部片不僅可當作約會電影,還可作為毫無曖昧關係的異性朋友間的社交電影,甚至可作為男性的戀愛讀本,因為在時尚的包裝下,《巴黎拜金女》竟呈現出新的戀愛趨勢。

在學院裡看時尚,不論是從布希亞的符號消費觀點觀察,或索緒爾的符徵與符旨意義、馬克思的異化及商品拜物論點、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韋伯倫的炫耀性消費、齊末爾的區隔與模仿、布赫迪厄的品味及習性、米勒的文化消費等等,絕多帶點反面的貶意,例如:布赫迪厄提出的消費行為乃由優勢階級加以主宰,而布希亞則認為奢華消費為人類生活在一種美學「幻覺」之中,社會真實早已消失等;姑且先不計較所謂奢華和時尚消費究竟是好或壞,這類型的消費在景氣差的狀況下依然維持亮眼業績,消費者的錢為何表現在時尚這個category下的支出毫無緊縮?

近年在研究時尚消費、體驗經濟的文化研究學者,出現導入所謂「新部落主義」的詮釋觀點,不論是從Michel Maffesolo或Gerhard Schulze,皆以較為認同的正面觀點出發,提出消費者具有主動性,因認同而形成後現代部落,此部落不同於傳統人類學的部落,不再是由階級、職業等決定部落,而是由「品味」、「美感」等的認同來決定部落的存續與發展。

因為美感部落在當代消費社會的不斷形成與擴增,時尚產業不僅直接獲利,更成為在基金交易市場中討論度極高之標的,沾得上邊的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於是出現了越來越多以討論時尚、生活、品味、美學、設計為主要agenda的媒體或類型小眾節目的產生,而觀眾在這樣的社會大型氛圍下,不僅直接影響了消費行為,更感染了inside的戀愛模式,於是腳踏Jimmy Choo的部落女成員,當然看不上只穿Camper的部落男成員;奢華部落的生活模式逐漸演變成戀愛部落,所以當我們觀察星期五晚上狂歡後的台北東區,成雙成對的男女已經越來越少見,普遍地是三五結伴地時尚女,以及一群原本說好各自行動、散場後碰巧皆拿到好人卡的男人們。

如果你或妳常收到好人卡,記得看看《巴黎拜金女》,想想自己的戀愛事業如何因為新戀愛部落的形成而受影響,並在輕鬆逗趣的劇情中想想,收到好人卡後,如何做到「愛妳不到,祝妳幸福」的愛情態度。

最後,就點播一首葉啟田的《愛你抹到祝你幸福》,給曾收到好人卡的男女人們,別以為收到好人卡後就沒了下文,《巴黎拜金女》裡的男主角可是費盡心力、極有創意地板回一成;所以,請大家依然相信愛情是無價的,Hors de pri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kensei 的頭像
    vincentkensei

    她說寫作是一種治療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