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format-1  

沒有常去香港,但只要一興起去的念頭,朋友總會問:「香港還有哪裡特別?」香港之於台灣,或是台灣之於香港,最近這幾年確實多了點惺惺相惜的關係;此端的我們聽了、看了太多彼端的新聞,總會遙想起過去自己心目中的香港,總會覺得那城開始失去吸引力,不過只要一踏上香港機場,就又會感受到這國際都會,即使面臨追求民主的關卡,但來自全世界的資金、人才、觀光客在這裡匯集,百年來,直到今天,一直都沒有改變過;只要一步出關口,快速流動的效率,我在猜想,當下的興奮可能和前幾次來香港都一樣,可能也和百年來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旅人都一樣,因為這裡是,香港。

香港還有哪裡特別?光是地鐵手扶梯流動的答答答答聲、地鐵的彩色小磁磚,我就覺得特別。還有哪裡?小而美的迪士尼、追求民主的社會運動也國際化的陣容和規模、街頭打帶跑的民主運動都是這城自己的特別;不管來幾次,我都喜歡從金鐘搭上叮叮車,爬到上層,開窗、吹風,往中環的方向,在置地廣場下車,然後開始走皇后大道,甚至走到Apple旗艦店,只為想聽聽全店響起的拍手聲,或是心裡想著王家衛的電影畫面,邊想邊往港島上爬,到上環的文創聚落,或往東到寧靜陌生的海邊。

香港的特別在於和香港朋友會面,因為有在地朋友的帶路,才有可能在寸土寸金的中環大樓群裡,深入到樓間,仰望著大樓,喝著咖啡,或是走進老樓群、聽著粵語,和大坑居民坐在一起吸豬拔麵、喝奶茶,我大概是懂CNN評選出的亞洲最佳奶茶應該是要和周圍的香港氛圍一起喝了才算。

很多人不喜歡香港服務業的態度,但我就愛這種率直,就像蓮香樓的老店配老臉,喜歡老臉示範熱水洗碗然後其他自己看著辦、喜歡水滾茶靚、喜歡推車出來的蒸氣,喜歡、太喜歡了。更喜歡自己走過灣仔市場、自己去發掘古蹟活化的藍屋;藍色卡車停在藍屋前,剛好。故事館只是一小小部分,整棟都還住著人,旁邊就有人正在洗麻將。廣東話的解說團讓我感覺灣仔就像講台語的大稻埕,大稻埕和香港我想以前應該是自由交流多多吧。

感覺香港的特別並不一定是這個地方,而是過去的自己又再回到這裡,一種和自己對照的特別。記得第一次到香港,我特別想到重慶大樓,人類學家眼中這裡是亞洲呈現全球化一體的地方,在數據上,非洲有20%的手機從這裡出口;在重慶大樓前的路口過馬路,已經不是在香港過馬路,是在世界過馬路;習慣住在九龍半島這端的我,喜歡望著港島忽隱忽現的夜景,對照重慶大樓不斷流動的人群,我會覺得我不是在香港,是在世界。

甚至約上第一次來香港的朋友遊香港,都是種特別的經歷,因為我也可以到第一次來香港的地方;可以去看夜景,可以去山頂想到那年自己來香港受訓,晚上怎麼樣都要自己脫隊上山,一樣吹冷風,聽手機裡陳奕迅的全世界失眠;再上來這裡,就想起那年菜鳥孤單的自己,這些年來,我是否有在一直在前進?

「我來香港不是爲了你,你來香港也不是為了我。」來香港是為什麼?我會想起張曼玉的這段話,會想起那年在皇后大道仰著頭望著中環中心的自己。光是在香港一直走路一直逛著,都覺得是件特別的經驗,因為這裡讓我不停回想上次的自己、這次的自己、下一次再來的自己;「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下一次再來香港,我又會是以什麼樣子來驗證我自己?

1 2 3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