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format-1  

自從看了《星際效應》後,不時會著迷在身旁的碎片時光,比如說,騎腳踏車跟著行人而發現她差點被木棉花給擊中,又或只是結成棉絮的白團跟著風在空氣和光線裡浮動的樣子,這些大自然的細節,迷人又有趣,而我正在練習找回觀察這些樂趣的本能。

記得國小讀實驗小學,每年都會有年輕的實習老師來上課,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是影響我練習觀察細節的實習老師;那一天是陰天,實習老師對著我們說:「下雨囉!」每個同學都仰著頭說:「哪有?」老師看著我們說:「你們看地上的積水呀,有沒有看到一圈一圈的?」從那時開始,我學會了不同角度觀看人事物的方法。

最近走了一趟高雄,看了展覽、逛了獨立書店,也跟著高雄人的腳步進到嶄新的圖書館裡,假裝也是市民般,坐下來讀書。其中,兩個片刻停在我腦中很久,一是在美術館的展覽,從售票口開始,到入場、到展廳,直到出口,大家都拿著手機在拍照和自拍;我實在納悶,為什麼我們人類即使已經到了美術館和博物館,依然是低著頭對著手機而不是眼前的歷史?依然是握著手機留下「現在的自己」而不是被歌頌的人事物?會不會因為過於專注在當下的自己,而忽略了觀察那些掉落的圓點碎片,可能是來自25年時差外的異次元想要和我們溝通的訊號?

迅速離開展場,來到了獨立書店;獨立書店的興起,是對資本社會的一大諷刺和趣味,當我們曾經趨之若鶩的書店發展成了湧入觀光客的百貨公司後,回過頭去尋找獨立書店的味道即成了我們這一代背離資本主義的行為,因為這裡沒有暢銷書榜,也沒有誰誰誰雞婆選的書,更沒有那些莫名其妙一天到晚要我們愛自已做自己的書;想看什麼,自己憑直覺去找。

在高雄的「三餘書店」,我翻到了一本很有趣的鐵道雜誌,是一名15歲的國中男生自己編的,他不只搭著台鐵環島拍照,更將照片、行程和發現賦予文字記錄和故事,成了一本本真誠暖心的雜誌;獨立書店總是吸引真正想看書的人,沒有拿著購物籃買書的人,也沒有擠在旅遊書區的人,只有想安靜看幾本書的人;我注意到一對年輕的情侶,戴著相同、圓形鏡面的黑框眼鏡,我不想稱呼他們為文青,因為他們從頭到尾不對看、不滑手機、不自拍、不牽手、不摸來摸去、不調情、不傻笑,唯一做的事就是看書,只看書,剩下的就是,忍住的青春在書後面。

這段畫面一直跟著我進了嶄新的圖書館,高雄人啊,我真是欣賞你們,整座圖書館裡,座無虛席,走出書區、推開玻璃門到露台,吹著港區來的熱風,我突然想起胡晴舫在《第三人》中曾提到的全球都市,不太讚美任何一座城市的她,曾說高雄先天的地理環境即是歡迎世界的全球都市條件;現在,高雄人的內在,更是。

IMG_6143 IMG_6146 IMG_6148 IMG_615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