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始終都活在「個體」與「社會」之間,在充滿刺激、矛盾、快步走的世代,機會隨時開啟,緊張也如影隨形,早上坐捷運擺臭臉,也許是身為一枚小上班族對抗資本主義的消極方式;你很會幫客戶作SWOT分析,但在幫自己作了360度分析後,你會發現,機會是,你可以成為「任何事物」(could be anything),威脅則是,你可能「什麼都不是」(could be nothing);在這樣一個時代,生涯無從定軌、學習沒有止境、感情柔軟易塑、婚姻形體不明,於是我們一一變成3M立可貼,賣力地和這些與那些保持黏性。

我們人生中的所有忙碌,就像村上春樹所說的,無非是在「對無法改變的自己與包圍著自己的事物之間的距離,做一個確認。」因為Google可以讓我和那些與我無關的訊息產生一個最適當的距離,我的首頁於是成了最簡單但又卻最powerful的Google;Google、iPod與MUJI的「極簡風」所反映的,其實就是我們與社會聯繫的「適當距離」。

最忙亂的社會,需要最適當的距離,而距離當中於是產生類似MUJI這樣的乾淨品牌。MUJI作為一個品牌經營上的特殊個案,因其「去品牌化」的品牌策略,從1980年開始,到現在已成為一股橫跨全世界14個國家的生活態度、生活模式、或學術上愛用的生活風格(Life Style);MUJI不像Armani Casa會讓你想到「這個,很好」,MUJI只是單純地讓你想到「這樣,就好」,類似這種素雅又極簡的存在,即使沒有name、沒有term、沒有sign、沒有symbol、甚至沒有design,MUJI還是靠著「距離與關係」打造了一個最舒服的生活品牌。

MUJI到台灣,從日本的popular成了glamour,分店一一進駐各大百貨公司成為anchor store;對於台灣普遍過於在乎品牌的消費社會,去除符號消費的MUJI,以日常生活實踐和消費者培養距離與關係;沒有像Starbucks那樣明顯的體驗行銷,MUJI就是要讓你在什麼都還沒感覺到之前,就產生消費行為,並讚歎自己的完美決定是在和造作的社會進行奮力的拉扯;MUJI式的體驗行銷是隱而不顯的,而非Starbucks式的大聲嚷嚷,但其實在台灣他們都隸屬統一集團,前者保留了日本設計思維的認真與嚴謹,後者來到台灣卻灌上像水一樣稀的統一牛奶。

MUJI的空間也很MUJI,會讓人誤以為散發著木頭味,即使外面雷陣雨,MUJI絕對是微風又晴天,讓你忍不住買了一件芋藕色的內衣背心,準備回家來一場簡單的愛;這絕對不是在寫廣告文案,但卻是從買之前到買之後,MUJI最能帶給你的價值,因為在台灣它沒有價格優勢,只能操作著最無形的價值行銷。

如果MUJI出了一台MUJI Book,應該會是重整3C市場版圖的明星商品;如果MacBook像倖田來未,那麼MUJI Book就是松島菜菜子,乾淨、認真、清楚且極為溫和;不論何種產品,MUJI都作為一種能與靈魂深處對話的媒介,如同實踐在t-shirt穿起來就像躺在亞麻床單上一樣舒適。

如果你膩了那些花花點點、膩了那些吵吵鬧鬧、以及你生活週遭的所有複雜,你應該會想在MUJI身上找點文學與藝術自我,因為我們的所有忙碌,就像村上春樹所說的,無非是在「找一個適當的距離,並做一個確認。」

MUJI以「身近」為出發,細緻地和消費者作距離接觸;距離與關係,勢必將會是未來品牌經營的隱形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