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844132.jpg  
衛視中文台於2006年以一集高達三萬美金的高價買下由亞洲新天王Rain所主演的韓劇「這該死的愛」兩岸版權,此交易金額不僅創下韓劇買賣歷史新高紀錄,也可看出南韓電視劇的文化經濟力是如何強勁,但反觀台灣電視劇在2004年台北電視節中,卻出現1集韓劇的賣價就遠超過10集台灣電視劇的價格;台灣堪稱華文娛樂文化產業的重鎮,但台灣所出產的電視劇,為何在電視市場上卻如此低價?

很難想像1997年曾因金融風暴而需向國際貨幣基金(IMF)求援的南韓,在短短不到十年的發展,昔日亞洲四小龍幾乎已接近成為下一條世界巨龍的風光局面,媒體甚至以「The Next Giant」來預測南韓在未來世界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地位。姑且不論高麗民族堅忍、團結的性格,在台灣,自2000年開始,不論是手機通訊、流行音樂、電視節目、偶想明星、線上遊戲等市場,幾乎都可輕易南韓的影子;曾幾何時,南韓蛻變得如此風光?而台灣對照南韓後,除了得到警訊外,又能獲得什麼樣的經驗?

2000年,台灣八大電視台首度引進南韓電視劇-「藍色生死戀」,並造成收視風潮;2001年,台灣演藝工會走上街頭,抗議電視台大量播出外片,使台灣相關工作者喪失生存空間,更於2004年要求電視台禁止韓劇在黃金時段播出,以免失去影視創意文化競爭力;在台灣,即使在網路上有大量的「anti-korea」聲浪,但南韓多方面的輸入,早已無法抵擋,以韓劇為例,即使本土力量的抗議,但電視業者在韓劇不斷締造驚人收視率的現實利益考量下,韓劇在台灣的播出數量並未減少。

一味進口韓劇,或要求減少進口,似乎只能治標而無法治本。南韓如何在短時間內成功將電視劇此文化商品塑造成極具經濟價值的出口產品?韓劇「大長今」即為以文化價值創造經濟價值的最佳例證,該劇不僅在各播出國皆創下高收視率,更締造高達近四百萬美元的直接出口收入;此外,更帶動該劇拍攝景點的旅遊觀光,以及南韓養生與美食的風氣等,後續的長遠效益,為觀眾對南韓文化的了解,其有助於南韓其他文化產業的推動,此乃由於韓劇擅長在節目中嵌入南韓歷史傳統、文化特色、價值觀、飲食觀光等。文化產品對創造文化與經濟雙重價值的能力,透過「大長今」一劇即為最好的模式。

台灣電視劇製作單位應重新省思電視劇的定位,以文化投資的心態革新以往炒短線的經營態度;從劇本到小細節的題材、場景、對白等,如能呈現台灣特色,即能以完整的文化包裝,向國際行銷,如此才能以文本傳遞文化價值,再藉由文化價值創造後續的經濟價值。

台灣為華文娛樂文化產業的「敲門磚」,流行音樂的所有歌手必須要來台灣市場上「過水」,戲劇要來台灣「試播」,日劇與韓劇也必須經過台灣市場的測試,才能反映未來指標,而台灣在偶像與流行文化塑造與經營策略上,也主導了華語娛樂市場的主要方向,台灣具如此關鍵的發展角色,必須把握此優點,提高各方面文化與娛樂產業的能見度,以戲劇而言,台灣應提高電視劇產量與品質,如此才不會只淪為外來劇的試播點而已,才是名符其實的「風向球」。

最後,也許我們會說南韓現在的很多成功都是因為政府的幫忙,所以也來問問台灣政府能幫台灣電視劇什麼忙?幫忙辦一個「台北電視節」,結果本來應該是台灣電視台扮演賣方角色的電視節,卻出現台北各大電視台在爭相搶購他國電視台節目的狀況;政府是幫到忙了還是在幫倒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