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844131.jpg  
你買iPod了嗎?你用iPod聽過音樂了嗎?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iPod的耳機線特別短,所以我們很難把iPod塞進隨身的包包裡,變成是我們『要用手拿著iPod聽iPod』,為什麼蘋果電腦要這樣設計iPod?我們買iPod是因為媒體的iPod崇拜還是我們自己想用iPod,或者只是感覺Steve Jobs比周杰倫還屌所以也用iPod;我們想到的所有會買iPod的原因,蘋果電腦大概都想到了,但坐捷運時拿在手上很chic地聽著iPod的我們,有沒有想過iPod在消費社會與我們之間的嚴肅關係?

「不只是隨身聽,不只是工業設計,不只是執行長Steve Jobs的才氣,蘋果電腦iPod的全球瘋狂成功,更來自一連串的軟體開發策略和企業轉型。iPod的衝擊,也不僅是生活風格的擾動而已,而是全球科技產業的大胎動,由兩千年到今天,在全世界科技公司找尋「再成長」的漫漫長夜裡,蘋果已經證明:它的「iLife」概念才是新主流,而iPod正是它主宰未來的訊號。」

自iPod問世後,不論何種型式(平面、電視等)、何種類型(商業投資、資訊科技、消費時尚等)的媒體,皆可輕易見到類似上述的對於iPod、甚至對於蘋果電腦整體企業的「美言」,而學界也以普遍樂觀的傾向,英國University of Sussex媒體與文化教授Michael Bull在研究上百位iPod使用者的消費行為後指出:iPod已在數位音樂與生活消費領域中掀起了一場科技革命,這股iPod風潮不僅牽動了硬體上的轉換,也將有形之消費型態拉往無遠弗界之網路消費。

人類由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再由工業社會發展到資訊社會,科技(特別是傳播科技)的創新與使用始終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聽音樂的方式亦隨之改變,從類比式卡帶到CD及近來最熱門之iPod數位音樂播放器;然而科技進步和社會形構、文化變遷真的只是所謂的單向因果關係嗎?面對時下iPod掀起的數位音樂革命與帶動週邊產業的變化,報章雜誌(甚至研究論文)響徹雲霄的科技決定論觀點,即可解釋及定義資訊社會的現象了嗎?

由於科技的「進步」意涵,許多人對「資訊社會」甚或蘋果電腦所提出的「iLife」遠景帶著許多的期盼;然而此類對於資訊科技的信仰也招致不少的批判,有論者將之描述為「資訊崇拜」。「資訊崇拜」批判的對象原本僅是針對「資訊社會」的各類著述及報導,然則也被許多論者引以批評現今媒介充斥、訊息爆炸的現象,並論及社會大眾盲目追逐資訊,信任科技的態度,但在無法得知大眾意義系統的情況下,「資訊崇拜」前提下的報章雜誌、媒體報導與研究論文真能用以解釋使用iPod與其他數位商品的情形嗎?

在「資訊崇拜」的相關批評中,如「科技意識型態」和「資訊拜物」等說法,數位科技的大量消費,乃源於上層結構意識型態的控制;然而從物質主義與美學消費的角度來看,商品的「流行」或「普及性」、大眾嘗試新事物及汰舊換新的心理,亦是消費活動的形成因素。這些因素並不涉及上層階級的意識型態或價值,從這樣的觀點來說,消費並不是一種階層控制,因此在消費意義上的「資訊崇拜」,並非完全是意識型態窄制的結果。

科技發展越來越迅速,技術或商品推陳出新,商業體系或大眾媒體無不以「美好的行動生活」、「無線上網、無限城市」等新口號灌輸予消費者對於新科技的意識型態,而媒體的「資訊崇拜」是否也順勢帶動消費者意識型態上對科技的崇拜而導致大量消費?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不久,行動通訊從第2代進步到2.5代、第3代,傳統電視進步到數位電視,但當技術商業化後,卻發生消費者買單的狀況不如預期,是打著「資訊崇拜」的商業與媒體體系不再管用了嗎?還是消費者在以往的數位消費中較為注重的價值意義,已逐漸轉向對於其他無關價值等意識型態的追求?觀察當今數位商品的生產設計逐漸開始走向並強調「時尚化」、「美學化」;iPod所帶動的數位時尚,似乎提高了消費者或數位產業本身在資訊社會中對「美學消費」的更加注重,而大眾媒體或產業願景依然還是充斥著所謂的「資訊崇拜」,或將單面向的資訊崇拜加上美學消費後,包裝轉化為另一種的「數位時尚崇拜」、「數位美學崇拜」。

iPod所帶動的音樂革命或生活時尚,也許是媒體一面倒的「崇拜」,但蘋果電腦對消費者生活與意義系統的挖掘,或許更是出線且通殺市場的主要原因。未來可預見的是,新傳播科技如「iLife」等遠景,勢必將不再只是一場技術規格或設計美學大賽,更是consumer insight的挖掘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