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28188915.jpg    
三十為何拉緊報?
為什麼女人過了三十歲要拉緊報?為什麼有人會說買名牌而不是買一個精品設計文化?是媒體設定的嗎?還是整個社會就是這樣以為?或是我們自己這樣覺得?我們很少會去多想為什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因為在Mills眼裡,他認為我們幾乎都以有限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並侷限在自己可觸及的範圍內,很少跳脫。

我們在生活上的許多經驗,通常我們都認為只是私人經驗,今天過了就算,新聞亂了就算,八卦再怎麼精彩,聊了就算,但在Mills眼裡,這些經驗實質上都受到社會力的影響,而不是個人單獨的力量所造成的。「社會學的想像」即要求我們注意(或是延伸分析),日常中早已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為什麼一定就是如此?是媒體所給我們的刻板印象還是整個社會主題一直以來「不成文」地規定著我們?

「從一粒沙子看世界」-這是詩人的想像,從事社會學或傳播學研究的我們,又該如何想像?「社會學的想像」是Mills所提出的學術名詞,其可作為研究初學者的入門指標,也可當作是在研究這條路上所應遵循的方向。

研究上的唐英
Mills在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中的「On Intellectual Craftsmanship」此篇文章,是一篇很適合在研究所第一篇閱讀的reading,因為Mills在這篇文章中以過來人的身分,說了很多他自己在研究上的經驗,更間接帶出身為一名剛入門的研究生而言,應有的正確精神與態度。

Mills的標題很有趣,他以『craftsman』來比喻研究者,而不是用我們一般所習慣的researcher或research fellow;Mills似乎把研究看作是一們高超的技術,就像清朝時著名的陶官-唐英;唐英當時為駐景德鎮的督陶官,不僅追求絕佳的製陶工藝技術,而產出了前所未有且難度極高的轉心瓶,更記下了許多關於製陶的步驟與心得,在藝術史界,唐英為一位知名且成功的craftsman,而在Mills眼中,作研究就像作陶瓷一樣,是一種技術的實踐,而Mills在文章中不斷提到「作筆記」的習慣,在唐英身上也可反映。

拋開書本到研討會去
除了要勤作筆記外,Mills也一直強調「研究即生活,生活即研究」,把生活經驗置入研究主題中,反之亦然;我們不僅可從研究中認識自我,更可成就自我;此外,更要隨時回頭反省自己,除了相信自己的經驗,更要勇於懷疑。

打戰不可能一手拿著孫子兵法,一手拿槍;作研究,也不能一手拿著書,一手拿著問卷;即使Mills在文中提到多個面對問題,甚至在進行文獻探討時所應進行的步驟守則,但研究方法畢竟是個「方法」,如果將其視為SOP,那勢必將成就無數個學術逃兵;方法不只在書上,更要靠多聽、多看、多問、多學,並走出去讓大家檢視我們的研究,而對研究初學者來說,承襲他人過往努力的智慧痕跡,更是學習研究方法的必經之路。

敏感集合
電視廣告告訴我們要喝優酪乳才會敏感解散,讀完Mills的文章後,除了要買一本筆記本和一支好筆之外,我們也應該開始將所有的感官敏感神經集合起來,想像自己是吳爾芙,隨時對於生命與自我,甚至人文事物的精準觀察進行敏感書寫,也想像自己是杜拉克,不時回頭看看自己,或看看他人如何走到這裡,其想法如何孕育、形成,甚至改變世界,更要想像自己是李安,在研究與人生的路上,勤作功課、少說廢話,作自己的剪接或編輯。

動員全身的敏感細胞,用寫的用說的,用看的用聽的,我們都期許自己會是研究界的唐英,也許某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