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25845935.jpg  
我們的週遭很多這種例子,大學畢業後,男生去當兵,女生開始工作也開始等待,網路上甚至集結了這群等待的力量,「站崗的女人」討論版幾乎是現代王寶釧的集散地;女等男,從古至今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反過來的男等女是不是真的只能在好萊塢的影像中看到?

電影中的男等女,敘述的較為實際,幾乎沒有枯等,而是會去do something。「美麗翹家人(Sweet Home Alabama)」中, Reese Witherspoon 遠離家鄉後,事業與新感情順遂的同時,面對的是家鄉舊情人的等待,他的等待包含著高度的男人自尊,說不出口卻付諸行動;「美麗翹家人」讓男人的等待化為aggressive,男等女在這裡沒有丟盡男人的臉,甚至是非常的make sense。

在「我的失憶女友(50 First Dates)」與「手札情緣(The Notebook)」裡,我們看到環繞著記憶的等待; Adam Sandler 在「我的失憶女友」裡愛上一個記憶每天reload的她,即使他知道明天過後她就不再愛他,甚至不認識他,但他每天見面還是會重新搭訕一次,以執行面來說,這也是將等待化為行動,但每天都要攪盡腦汁發想話題,勢必需要有創意加持的前提。

改編自 Nicholas Sparks同名小說的「手札情緣」,同為記憶而等待的課題,執行上較為細膩且深刻動人;以寫日記加上說故事的方法緬懷、追溯人生、情感,是相當詩意的等待,失憶的她可能什麼都想不起來,但他卻永遠知道自己為誰而守候,因為記憶哪有情意重要。

Ashton Kutcher 在「再見鍾情(A Lot Like Love)」裡對著相見恨晚的曖昧老朋友高唱著Jon Bon Jovi的「 I'll Be There For You 」,不只是枯等而已,還想成為她呼吸的空氣,這樣癡情的等待,是不是終究只活在電影中?

等待在現實生活中對男人而言是不是一項艱鉅甚至不可能的任務?如果男人都辦不太到的事,何必又去苛求女人。為何我們會有「兵變」的認定,而不是「女人把握青春追求另一幸福」的說法?說穿了其實也只是某一種的沙文主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