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12098500.jpg  
台灣報考研究所的人數越來越多,一人考十間以上的研究所已成家常便飯的現象,但絕大多數的眼光都關注在哪一間學校報考人數最多、哪些學生報考研究所數最多、企業愛用碩士勝過用學士、碩士起薪高於學士六千等問題,但卻很少人去探討台灣研究所教育是否適合實務職場?或是否適合沒有學術熱忱的學生?

台灣的研究所教育擺明就是走學術研究路線(除少數特殊領域或路線不同外),不管修了哪些實務課或根本都是理論課,到最後都要寫一篇厚重的論文,而為了寫這本寫完之後可能就不會再去翻它的論文,必須看多少原文的reference,當然這是在指導教授比較嚴格的狀況下,但這些學術上的訓練,如果對一個從頭到尾都想要往實務界發展的學生有何幫助?

歐美的碩士通常分為修課式與研究式碩士,一個學生如果明確清楚知道自己未來想往實務領域發展,修課式的教學將有助於深入往後拿到學位之後的工作,並讓大學非本科系的學生快速吸收專業知識;相對地,如果一個學生想往學術界發展,研究式碩士將會奠定在研究上的基礎,並透過理論邏輯上的嚴謹訓練,以及投稿的壓力,累積在研究執行與批判剖析的能力,最後再繼續往Phd的路途邁進。

台灣呢?誰有學術熱忱?舉手的大概都是目前正在準備研究所考試,或是面試時逼不得已一定要講自己對研究有多大興趣的,真正有學術研究興趣的大概只剩三分之一。如果台灣的碩士將成為普遍學歷的話,或許研究所教育就該變化而不是嚴守過去認為研究所在於培養研究人才之目的。

Nicole Kidman曾在老片新拍的「超完美嬌妻(The Stepford Wives)」中搓破男性沙文主義的迷思,這裡借用電影中的超完美概念來舉例,什麼樣的研究生才是超完美研究生呢?也許我們會說研究所之於大學教育,差別在於邏輯判斷的訓練與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幾乎是每一位研究所老師在第一堂課都會提到的,但如果這些老師真的想要將眼前的這些學生塑造成邏輯好且能獨立思考的「The Stepford Graduate Students」,勢必沒有像電影中的那麼簡單。

又到了每年的考季,多少才剛戴學士帽拍完畢業照的準畢業生們,像競選總統般全國走透透,為的就是要考上一間未來兩年的棲息地。有的人為了這一考,幾年前就開始進補習班,人擠人地接受制式的課後教育,如果這些都是教授眼中的超完美研究生,那是憑什麼鑑定?憑補習班的講義?憑考試的運氣?憑猜題的命中率?憑著完全考不出創意與缺乏鑑別性的碩士班入學考?

家長們總是在擔心大學以前的教育改革,其實台灣現在面臨的是什麼?是從小到大一路像賽跑一樣讀到研究所,然後呢?

聽聽你心裡的聲音,回頭看看自己,作一個不一樣的決定,因為在台灣的教育中,「不一樣」始終不被鼓勵;想清楚自己在學習路上的初衷,到底為了什麼而跑,be differen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