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988244.jpg  
蘇貞昌在1993年尋求屏東縣長連任時,因國民黨的伍澤元夥同當地黑道鄭太吉的打擊下失敗,『請大家看我的一生,我一定會繼續再打拼下去。』蘇貞昌當時對支持他的選民這樣說。

放眼全世界,每一個重要城市的市長都極具特色與個性;東京的石原慎太郎,紐約的Michael Bloomberg,倫敦的Boris Johnson,柏林的Klaus Wowereit,甚至北京的郭金龍都極有魄力,更不用說大阪市長的魅力了。

台北市長呢?老實說,看起來就是喜歡用標楷體的好學生,完全沒有任何吸引力,當選第一任市長前在幹嘛?教書還是什麼?有無任何民意基礎?老實說,有誰說得出來?和全世界重要城市的市長這樣放起來對比,過去的經驗憑什麼可以當上首都市長?憑前任市長卸任的光環?或是誰誰誰的兒子?我知道這只是我自己的刻板印象,要說他不會行銷?但電視上一堆廣告該怎麼說?還是說他魅力的問題?同樣出身學者型的蔡英文,在營造形象上,都比好學生認真許多。

離題了,其實我只是想談談,蘇貞昌。

蘇貞昌從地方開始,當年在屏東競選時,他高聲大喊:「讓我們推開第三波真正民主的大門,選賢與能」,他曾在國民黨刻意超額提名屏東縣省議員、意圖瓜分選票的狀況下,依然以超高票數當選地方省議員;我曾在現場聽著蘇貞昌喊著讓台北超越台北,也曾在現場跟著大家一起喊,說這口號空洞嗎?不如說這就是最具影響力與insight的出發點。

在這次選舉,蘇貞昌一直也是唯一被詬病的,其實就是幾乎可以得到坎城廣告金獎的整合行銷傳播,從ATL到BTL,360度可能都還不夠完全形容這個堅強的策略;台灣的選舉的確需要一些新的方式、新的工具與新的聲音;首都市長的層次更應如此,從建立觀點、形成影響力、培養關係到改變行為,唯一可惜的是,在很多露出上,形式的包裝常常重於實質政策的溝通,但在這個政治與媒體異常怪異的社會文化下,蘇貞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讓我們相信改變可以讓城市更好。在我眼裡這是很成功的觀念行銷,以奧美的工具-『The Big IdeaL』來解構,社會文化上的混亂以及蘇貞昌本身品牌上優勢,蘇貞昌的幕後團隊,幾乎完全實踐。

我不在台北長大,但我非常喜歡蘇貞昌說的:『這就是一個足跡、累積,也是無可取代的根基。』這個城市耗盡了我所有年輕的時光與熱情,多少次我想要離開這裡,多少次我覺得我可以回老家平淡下半輩子,但我還是一次又一次地留在這裡,因為這裡會提醒我心中的信念;我希望我生存的城市,有我欣賞的市長,而他可以時常提醒我來到這裡的信念;選前幾天,我常拼著在晚上七點前把事情全部作完,趕到城市的某個角落和蘇貞昌一起聽音樂。

我猜想這座城市的人應該還是不想超越什麼,每天上班不是抱怨就是加班,靠背都靠背不完了,加班要到離職那天才會結束,根本連改變的力氣在哪都不知道了。『我們要改變的不只是一個城市,更是要決定一種生活方式。』蘇貞昌用非常有insight的方式和我說話;我只想享受有史以來最有質感的選舉campaign,在我眼裡。

『我總是盡力而為,世上每一件我喜歡的事。例如,我喜歡蘇貞昌。』今天我想這樣說。對這將近半年多來,在台北生存的每個市民也好,或只是離開老家來這裡工作的也好,我知道有很多人,被蘇貞昌影響著。

輸了這次,沒關係,因為我們並沒有讓對手太好過,台北就繼續這樣那樣;下一次,我們將一起加入超越團隊,在我眼裡,蘇貞昌不只是首都市長,繼續超越,我們很快會再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