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878138.jpg  
近年來,基於擺脫西方控制的能源戰略需求,擴大開拓國際貿易市場以及增加參與國際事務的籌碼,非洲國家頓時成了各方必爭之地,經濟快速崛起的中國也積極進入非洲運作,從中國領導人頻繁出訪非洲各國即可看出,而拉攏非洲國家,在宏觀上是中國與西方的較勁表現,但在微觀上也是兩岸外交戰的一個縮影。

馬政府上台後,即宣布與轉變外交策略為「外交休兵」,而後更延伸(改口?)為「活路外交」或「兩岸休兵」;元首出訪改以「ROC」為正式國名,在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等其他國際組織議題上,馬政府選擇走「溫良恭儉讓」之低調路線,不要求各友邦務必要在正式場合為台灣發聲,以此為外交路線,主要目的不外乎是為了與中國在外交戰場上取得一個平衡,但不知為什麼,卻給人一種「可憐小媳婦」角色,總之,在國際上,以台灣為名的聲音越來越小。

雖然我也覺得在國際場合幫台灣講話只是花大錢「做個樣子」,怎麼說是花大錢?因為啊,如果台灣需要請求友邦元首、外長在聯合國大會慷慨發言助我的話,台灣方面可是必須提供全團紐約來回頭等艙機票和五星級食宿的唷,而且啊,還有個友邦曾經在聯合國發完言、走下講台後,就馬上直奔中華民國駐紐約辦事處,並不是要回報而是要求「現金補助」,而在某方面我也贊成馬政府提出「外交休兵」的理由,不外乎就是「省下不必要的支出,可把更多資源移轉至鞏固邦交國的工作上」;以賴比瑞亞為例,在台灣與其斷交前,賴國當時的總統在聯合國大會上為台灣執言,但這位前總統殺人如麻,目前因血鑽石案入監服刑;「外交休兵」不但省錢,更可扭轉那些認為台灣的錢很容易來也很好用,於是不斷不法盜取援助的邦交國元首的刻板印象。

過去台海兩岸進行外交割喉戰,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從檯面上現金支票、政黨援助,到提供武器給叛軍,利用聯合國安理會席次掣肘,甚至威脅撤走維和部隊,進行全面封鎖。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關係陷入谷底,中國對以前根本不屑一顧的國家開始撒錢,而手法包括了無償援助、代償債務、貸款、投資合作、購買該國債卷等方式,2008年初與台灣斷交的馬拉威,即是中國大手筆以天價六十億美元「拔掉的」。前陣子,英國的《Financial Times》報導指出,中國外交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手買下哥斯大黎加三億美元的政府債券,條件即是要哥國與台灣斷交,此消息揭露後,台灣外交部並沒有作出任何訝異性的評論,大概是「早就習慣了」。

在非洲,中國的石油外交嚴重影響到台灣的外交與經濟利益,特別是對非洲的外交經營,中國是不擇手段的,除了石油戰略上的考量外,同時也把對台戰略加入對非洲國家的全球佈局,例如與中國關係友好的國家,即設立了「西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用以積極支持中國對台政策,而中國在非洲大量的投資與資金援助,使得中國取得查德的石油天然氣開採權,迫使查德與台灣斷交,也讓台灣喪失未來石油重要來源之一,嚴重影響台灣的石油供給利益。在台灣的石油進口之中,約有8.9%來自非洲地區(4.9%來自安哥拉、4%來自剛果),未來來自非洲地區的供油所佔比例可能將會持續升高,如果中國掌握非洲石油的生產與供應主導權,將對台灣的石油穩定產生相當程度的衝擊。

中國與非洲國家的發展,對於圍堵台灣在國際上的外交困境更添影響。在孤立台灣方面,台灣在1980年代末期,一度在非洲僅剩馬拉威、史瓦濟蘭與南非等寥寥無幾的邦交國,然而,在1990年代中期推動經援外交以後,一度增加了布吉納法索、查德、甘比亞、賴比瑞亞、聖多美普林西比、塞內加爾、中非共和國、幾內亞比索等國,讓台灣在非洲的邦交國達到兩位數,雖然此期間也曾恢復又失去了賴索托與尼日兩國的外交關係,並在1998年後失去中非共和國、幾內亞比索,甚至是具非洲政經指標性的南非等邦交國,但台灣在非洲的外交努力,確實讓北京看在眼裡,而不敢忽視這個具有54個主權獨立國家的非洲大陸,因此,「中非合作論壇」成了中國與台灣在非洲進行外交競逐的一個重要籌碼。

在2006年11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中,中國邀請了所有的非洲國家,包含台灣當時在非洲的五個邦交國在內,雖然這五個友邦當時在台灣各個駐在國的大使努力下而未參與出席,但其餘非洲國家皆以元首層級與會。在中非合作論壇的平台上,中國釋放各種優惠措施,讓非洲國家目不暇給,雖然台灣五個友邦並未出席,但接下來的集體壓力,甚至來自中國的威脅利誘,恐怕只會讓台灣的外交處境更為艱難。

從台灣與查德的邦交心酸史來看,台灣雖在查德下了很多功夫,連「中油」都開拔到當地和查國政府合作開採油田,但卻難擋查德長年苦受鄰國蘇丹游擊隊騷擾之苦;中國最後對其游擊叛軍資助軍備,讓威脅查德邊境的蘇丹火力大升,最後查德只好投降,選擇和台灣斷交。

南部非洲目前僅存的邦交國-史瓦濟蘭在參加非洲聯盟會議時,其他國家譏諷史瓦濟蘭迄今不與中國建交而搭不上中國繁榮列車;中國舉行中非合作論壇與北京奧運,史瓦濟蘭也在台灣駐館人員的努力下僅派出部長級人士與會,只是啊,從出席與否、出席層級高低就可以判斷出友邦與台灣的外交關係穩定度了嗎?如果中非合作論壇成為中國與非洲的常態性會議,最終很有可能將完全封鎖台灣與非洲所有正式的外交關係,這或許不是中國加強推展與非洲國家關係的主要目的,卻可能成為台灣外交空間上頗具威脅的「附帶利益」。

除了銀彈攻勢,中國近幾年來的外交手法更為犀利細緻,不只文攻還祭出「武嚇」。在對付台灣中南美洲友邦方面,「安理會席次」成了中國最具效果的威脅工具。因為中南美洲區域組織強大,選舉時往往需強權或安理會背書,中國更動輒以撤除維和部隊來威脅第三世界,導致最後友邦據實相告無法公開支持台灣,因為「和該國利益嚴重抵觸」。

中國的石油外交雖然讓台灣在國際社會帶來困境,但對於能源十分匱乏的台灣而言,卻可從中國石油外交中得到啟示;在能源上,台灣可從中國的「十五計畫」中所提出的石油發展戰略研擬相關因應措施,以尋求台灣與其他國家合作的可能空間,減緩中國積極部署世界能源版圖所帶來的衝擊。面對中國石油需求問題而產生國際石油爭奪戰,應思考如何與同樣身為石油需求殷切的工業國家共同結盟,聯合提出相關因應對策,進行全面且長期的石油戰略規劃。台灣除了需擴大石油進口來源管道外,亦應從戰略角度出發,加強與中東國家,甚至俄羅斯與哈薩克之間的石油合作關係,從購油合作進一步發展到投資油田開發的雙邊或多邊合作關係,以維護台灣油源進口多元化的策略。

馬政府上台後的第一任外交部長歐鴻鍊曾提出一個有趣觀察,他說:『過去爾虞我詐的時候,台灣外交官在第三國公開場合碰到「對岸的人」,氣氛十分緊張,雙手緊緊插在口袋內;現在大局緩和許多,終於可以把手伸出口袋』。以外交來說,兩岸休兵的處理指導原則是什麼?在正式場合不小心巧遇的話,可以大方對看並握手嗎?收到中資公司送來的月餅可以大方地收下然後不用擔心有沒有被植入晶片而放心地享用嗎?

自從馬政府完全執政、滿是自信地掌舵後,在外交方面立即宣示休兵,讓需要長期積極經營的對外關係成了「西線無戰事」休息區。說真的,稍微有一點思考力的人都會知道,外交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洲友台協會、南島民族論壇等國際與台灣接軌的計畫陸續胎死腹中就是外交開始空洞化的最好證明,外交休兵(或其他什麼活路外交、兩岸休兵whatever)儼然成為另一種形式的鎖國。兩岸經濟上,馬政府呈現半開放的狀態,在外交與主權上,是否太過「溫良恭儉讓」了?

先前不斷放話要與中國建交,甚至派出密使拜訪中國的巴拉圭,台灣方面「只觀察」中國並未採取積極動作,中國對巴拉圭也無作出任何回應,透過這樣的觀察,兩岸就真的休兵了喔?另外,台灣與非洲國家的外交關係方面,在中國加強對非洲的石油外交下,處境不可能是單方面宣布休兵就休兵了,從查德與中國建交的過程即可觀察出,連台灣的經援外交都無法阻止邦交國的倒戈了,該不會最後得到的外交教訓就只剩下休兵?!

台灣的外交確定要休兵嗎?好像是吧,現在政府不主動提出主權問題,也降低了「台灣」兩個字的使用率(以往國號後加註的台灣似乎也悄悄地取消了)。其實啊,外交休兵可以省錢不算壞事,我只是搞不太懂,外交策略不是挺敏感、挺神秘、挺機密的嗎?休兵就休兵嘛,為什麼要如此大聲地講?!

講了那麼多,其實我只是想問:馬政府,你們是在怕什麼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