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878054.jpg  
George Magnus為瑞士銀行的Senior Economic Adviser,其曾針對國際經濟情勢作出以下評論:「『美元貶值』、『石油商品價格飛漲』與『中國崛起』,是目前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三件大事。」在這一系列文章中,我嘗試將「石油」和「中國發展」兩個目前最受關注的議題連結在一起,並探討兩者之間與中國因應經濟持續發展所採取的石油外交對於國際情勢可能的影響,簡單地說,就是以「中國」為對象,以及其對非洲石油外交策略為基礎,深入探討中國對於本身利益維護的能力與後續可能引發的效應。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快速且持續的發展,導致石油需求和消費不斷上升。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此現象不僅是1965年以來中國首次的石油赤字外,也顯示了三十年來自給自足的石油供應局面宣告結束,此後,在中國經濟成長和國家發展所帶動的石油需求情勢、國內石油供應情勢與國內石油供應限制的交互影響下,中國石油供應開始呈現高度外倚,而以外交紓解石油安全壓力也成為中國石油外交的最初訴求。近年來,中國的石油外交重點在於廣闢油源,減少對中東進口石油的依賴,以及尋找在海路(主要是麻六甲海夾)運輸之外的其他替代運輸方式,但隨著中國本身經濟實力的上升,石油外交已漸漸成為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工具,其已不單純為了解決內部經濟困境,更作為中國全球戰略佈局、突破美國圍堵,以及突顯本身大國形象的政策工具。

中國積極展開石油外交,其「不計代價」地爭取海外油源的傾向、明顯的「機會主義」特質與對國際秩序的穩定之不負責態度,特別是中國對於蘇丹與伊朗等高度爭議的國家進行石油投資開發,屢遭西方國家輿論抨擊,因為這些爭議國家欠缺西方石油公司競爭,西方國家之勢力也因此被排除在外,而中國甚至為了掌握長期與穩定的石油利益,不惜動用各種手段予以交好,並在國際社會中為其代言,以建構融洽與緊密的合作,從以往「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形態同盟提升到「反西方網路」(實際上為反美國為主),此一石油為軸心的戰略模式,也成為後冷戰時期中國對外關係的變數。

中國目前有30%的油源來自非洲進口,隨著經濟成長,此數字只會上升而不會下降,國際社會也預計在2015年,全世界將有25%的石油需求量來自非洲,因此,非洲油源掠奪的激烈程度不言可喻,只不過美國目前對於非洲的依賴還比不上中國,雙方對於非洲國家的抵制程度即顯得不同。一些因為內政問題而遭歐美抵制的國家,中國皆欣然與其合作,例如蘇丹,中國不只在蘇丹簽署能源協議、簽訂開採石油合約外,更將武器輸入到蘇丹,由此可看出中國對非洲石油的仰賴程度。中國對非洲的石油外交是全面性的,畢竟中國為了取得石油,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與國際社會背道而馳。

世界上蘊藏豐富石油資源的地區,在20世紀即被西方國家所瓜分,現今許多非洲石油儲量豐富的國家都是西方國家礙於政治原因不便或無法涉足的地區,而這些國家大都被美國與西方國家視為「流氓國家」,因此,就像蘇丹即便蘊藏豐富石油,但如果沒有中國經濟與技術上的援助與支持,對其本身的石油開採其實沒有太大助益,如達佛衝突,國際社會呼籲中國以現有的經濟籌碼向蘇丹政府施壓,因中國在蘇丹擁有龐大的經濟投資,可迫使蘇丹政府妥協,而中國正試圖讓其石油供給來源多元化,在蘇丹的投資正是多元化的一部分,蘇丹更為中國在非洲的主要進口國,中國可說是世界上擁有蘇丹政府最多籌碼的國家,如果中國撤除對蘇丹的投資,其他石油進口大國又礙於蘇丹在國際上的爭議而卻步時,即會使得蘇丹政府陷入困境,但中國總是以「不干涉內政」為前提無視國際社會的呼籲,反倒是暗中運送武器。

反觀中國在非洲的石油外交策略中,除獲取龐大的石油利益外,其政治附加價值更是十分可觀,如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除了可藉此展現強大的經濟實力外,同時也讓人有種中國對非洲的佈局比起其他國家更細緻成功的感覺,此外,更可增加在聯合國中的實力,使中國在聯合國的權力因非洲國家的支持而鞏固;以上種種的政治附加價值,建構出中國與非洲石油外交上錯綜複雜的利益。

姑且不論中國在非洲的佈局成功與否,反對聲音也早已陸續出現,美國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曾刊出非洲當地知名人士的評論,其指出在當地竭盡所能掠奪資源的中國,對非洲來說不過是「新殖民主義」,其中蘇丹雖已躍升為中國在非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但當地居民卻指出中國對當地的投資僅限於石油,並且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中國的石油外交,在非洲國家儼然造成不少的反彈聲浪。

有鑑於國內對中國方面釋出善意,一直作一面倒的批判似乎也不太好,應該提出一些建議才是有作到所謂「兩岸休兵」的感覺,所以來給個solution好了。面對中國對非洲的石油外交政策被國際社會所質疑,中國應將「軟權力」發揮到實際效果,甚至將其視為中國策略思維中的重要成分與培植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對中國而言,想改變國際社會對其的負面印象,並且「和平崛起」,勢必都得面臨美、日、俄、印等大國的質疑與全球聚焦,而其因石油供需問題與相關外交政策更是可能引起衝突的關鍵。中國應重新看待軟硬權力的角色,以非權力的權力實踐策略、以硬權力維繫主權,不僅可消除國際上對於中國在非洲石油外交上的許多無謂質疑與衝突外,更可間接從中獲取認同價值、經貿互惠、國際地位、國家形象等正面評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