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857018.jpg  
『網路使得平等主義逐漸成長。在網路這個媒介平台上,知識份子所寫的文章,失去了創造焦點的力量。』- Jurgen Habermas

「你當初寫論文有引用wiki的資料嗎?」朋友前陣子這樣問我,「wiki的資料感覺起來很沒有學術的fu欸」我這樣回答了,雖然維基百科(Wikipedia)是這幾年除了Google之外我最常使用的網站與搜尋;通常是這樣,我看了《燦爛千陽》就必須上wiki去搞清楚阿富汗的複雜歷史,或者是看到iPhone 3G的launch名單裡有些不認識的國家,我就會想上wiki去一個一個認識一下。2008年7月17日-19日維基將在埃及的新亞歷山大圖書館舉行國際會議,我覺得在圖書館裡辦維基會議蠻有趣的,一個是書目上的多,一個則是網路條目上的多;另一個更有趣的點則是「新亞歷山大圖書館」,很多人也許對這個「新圖書館」還挺陌生的,包括我在內;多虧了維基在這裡辦年會,我才有動機wiki了一下:『什麼是新亞歷山大圖書館,啊什麼又是亞歷山大博物館」,也因為這樣一查,才知道了更多的背後故事。

現在wiki將在新亞歷山大圖書館裡舉辦年會,這似乎象徵了網際網路、資訊傳播與圖書資訊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結合境界;wiki之於我就像是一部線上百科,從2001年由Jimmy Wales創立到現在已累積數以百萬計的文章內容數以及使用者,整個就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免費」百科全書,只不過我用wiki永遠都是在比較不正式的單純查資料的狀況與動機下,寫論文或是在準備比較正式的研究或商業報告時,wiki只會是私底下的參考資料,而不會是詳列出來的「引用出處」,即使wiki有詳盡的類目、清晰的論述架構,甚至還有完整的內容貢獻者討論串(talk page),而貢獻者群也自發性地遵守寫作中立原則(Neutral Point-of-View;NPOV),雖然在2005年《Nature》的評比裡,wiki與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在內容錯誤率上相差無幾,不過勒,對於「學術論文或研究與商業報告中適不適合引用wiki的資料」我則持保留的態度,大概是因為Andrew Keen在《The Cult of the Amateur》裡將wiki的「互助力量與集體智慧」形容成了:『無限多的猴子為無限多的讀者提供無限多的資訊,永遠在錯誤資訊與愚昧無知兩者間不斷循環。』

Andrew Keen在書中用一種非常尖酸、反胃的論點全面清剿那些被認為是「New Business」的模式,也包括曾經因為出版界的炒作而被各行各業奉為圭臬的「長尾理論」。Google在Andrew Keen的眼中不過就是個「寄生蟲」,因為他認為Google自己不創造內容,唯一的成就是發明了一個演算法,把網路上既有的內容連接到另一個,而只要談到Web2.0就會被拿出來高談的Facebook、MySpace、YouTube等網站在他的眼中不過就是「人類史上最大一波集體暴露狂」。

當有人開始對「集體智慧」產生質疑、當維基與Google成為當代最廣泛引用、最受倚賴的知識來源;當各種政治或商業意圖匿名出現在YouTube,偽裝成無私分享的平民報導;當網路免費的禮物經濟,摧毀了大英百科、唱片產業、無數報社的就業機會,被高唱入雲的Web2.0不過也只是一種網路資本主義時代下另外一種自欺欺人式的假裝高潮,表現得越壯大就越顯然隱含另一面目的挑戰,但我依然喜歡wiki勝過Google,因為wiki沒有任何一絲銅臭味,其他什麼雜七雜八的無名小站、flickr、blogger、Facebook、MySpace、YouTube,甚至是大家每天在MSN上用來尋求社會支持的成串心情暱稱或是新興的twitter以及其它一些有的沒的,在我眼中,不過都是「破碎又虛空、一點都不寧靜的訊息海」。

前面扯了那麼多,不外乎就是達到了blog最適合用作碎碎念的特性,啊論文到底可不可以引用wiki勒?這問題應該還是依照指導教授的意思吧,噢,當然還要加上口試委員的口味,以免最後出現回馬槍被婊了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