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9844212.jpg  
2006年台北電影節,我看了《69》,故事描繪1960年代日本的學運年輕人普遍共有的焦慮和憤怒;當時看這部電影的我,自大學畢業兩年,寫著論文、做著工作,完全無法想像自己的青春竟沒有任何的反抗、激情與理想,所以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喝了一罐可樂,告訴自己趁還沒脫離殘酷青春之時,我應該要讓自己走上一條路,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即使走得很累,但那終究將成為我這一生「最村上龍」、「最格瓦拉」的一段人生經驗。

說了這麼偉大的理由,其實還是欠缺很多很大的勇氣,尤其在面對人事物的改變將無法親臨與目睹,我害怕自己無法面對那樣的人事已非,或者說我怕自己像村上春樹那樣,在經歷殘酷青春後,剩下來的竟是冷調又疏離;柯裕棻說村上春樹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一定放棄了什麼,或者失去了什麼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接下來才會無所謂,因為已經無可再失了。

也許,我也是深怕自己失去了什麼,其中包括某個人在內。非。常。重。要。的東西。

最近這一年,我好像變了,我不再是那個看完《69》就喝可樂的無所謂宅男了;自從遇到某個人後,我開始了有所謂『獨而不孤』的體會,這種體會不是從德國觀念論的閱讀進而接觸康德的純理批判而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直直地感受到了;我開始瞭解Hugh Grant在《About a Boy》中的轉變,但我終究還是必須走上這條路,因為我不想我的下半輩子只剩下為了瑣事操煩的回憶,我不想一事無成、一了百了,更不想不知道為何為活,不管即將走上的這條路將帶領我到哪裡,但那至少是條路。

所以,我必須告別我的家人與朋友,謝謝這些日子以來陪伴在我身邊的諸多好友,必須謝謝25歲以前,經過我的人,不管是生下來就認識(家人)、學校認識、生活認識、工作認識或忘了從哪裡認識,你們讓我體會到「No man is an island」這句話的正確性與意義。

這是我進入真實社會前的壯遊,我會盡一切努力讓切‧格瓦拉不只是個圖騰更是一種時代精神。雖然結尾看似很灑脫,但還是要借用《小茉莉》的一段歌詞來敘述這一整篇最主要想傳達的概念,不過就是-『請記得我還在這裡。請記得我。不要把我忘記』。

謝謝大家,我的家人、同學、同事、朋友們,我在你們身上得到了溫暖,學到了勇氣,也謝謝某個重要的人,讓我留存了很多的回憶,我會帶著這些,走出這個島,和世界發生關係,而即使是『一個人』,也應該是『獨而不孤』的吧?



Generated by Flickr Album Mak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