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9844192.jpg  
一個新單字-【netroot】,很好背也很好記,而且它比誰在哪裡騎了多貴的腳踏車或內閣到底誰下誰上都還要來的重要,其意指「網根」,以網路為基地的草根群眾。

這年頭,除了愛情讓我們勇敢,網路也讓我們非常勇敢;在網路上,集結了許多大大小小「對抗運動」的力量,除了要對抗執政黨、對抗媒體對抗星巴克、對抗蘇花高、對抗拆遷樂生外,「對抗無名小站」是其中較為有趣的議題;朱學恆最近發表了一篇關於Web 2.0時代下的反面教材,其即以無名小站為個案,訴說著為什麼對抗無名小站是股潮流運動,你會發現有許多人非常認真且熱心地在對抗無名小站,不知道鄒開蓮看了有何感想?

朱學恆這樣說:『使用者手上最大的武器跟無名小站崛起的原因一樣:網路。』過去,我們對網路的想像,多半只將其視為另一個可增加資訊流通效能的傳播工具,或者是無地理限制的產品通路。網路構築出來的虛擬空間,因趨向市場機制的決定,無意間也偏執地擠壓了非營利、社會文化存在與發展的可能,這當中也包括了代表社會自由度與改革力的「社會運動空間」,但最近這幾年,我們會發現網路的聲音越來越重要,重要到連新聞記者都會到網路「抄」東西,抄到網路上目前皆暱稱記者為「妓者」,而媒體則被稱為「霉體」。

現在,我們對社會運動議題的資訊與知識,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還要來得熱烈,正因許多社運團體與核心人物看見網民的需求,卻又受限於近用傳統資訊管道與媒體的成本過高、社運團體與個人普遍資源不足的狀態下,紛紛轉向成本低、進入門檻也低的網路,向一般大眾直接發聲,但也由於網路不同於其他單向傳播的媒體,其較類似於一個平行於實體世界的「社會空間」,許多人以精神、意念與生活悠遊於這片虛擬的空間中,所以對社會運動而言,網路就不單純是資訊通路,而是「運動的對象」。

最明顯也最成功的個案即為「黑米社會書籤部落客聲援樂生串聯運動」,其開頭即揭示:「透過募款,我們要讓樂生的聲音藉由廣告在主流媒體上面呈現,讓更多的人知道公開討論90%方案的主張並促成公開討論的可能,以及讓媒體認知部落客的社會力量,不是僅限於人情趣味而已。」自從blog與其它自生內容平台誕生於網路後,社會運動者即可輕易找到志同道合的網友,在理念相同的情形下,在網路平台上互相交流分享意見;過去在實體世界中發動、抗爭主流勢力的活動,在網路時代,可以更不花時間與經歷地被實踐,甚至會獲得更多人回應,並達成另類的功效。

網路的力量也讓社會學有了不同的意義,不論是根據Tim Jordan的理論看網路所予網民的「賦權(empower)」,或是援引法國社會學家Maffesoli的「部落時代」(the time of tribe)理論,分析當前次文化所具有的「新部落(neo-tribe)」形構,國內外學術界皆開始熱衷關注網路崛起或由次文化領頭的社會運動,例如日本學者Mori即連結後福特主義時期的新主體性-飛特族(freeter),以解釋晚近日本年輕人投入反全球化、反美運動等次文化的意義。

網路世代下,我們的反叛有更多宣洩的管道,也受到更多人的凝視;有些人可能會問:「好好的沒事幹嘛那麼愛對抗?」,文青的答案就如Bob Dylan在《搖滾記》中的那段話一樣,『我只是覺得主流文化軟弱無力,而且是一齣大騙局。它就像窗外結了冰的海,你必須穿上不舒適的鞋才能踩上去。』

(最後,來點輕鬆的;釋出我在flickr新開的相簿,讓大家看看2007清明時節我在我好山好水的家鄉所拍的玩樂照,重點是:我離開了無名小站一步;你看看人家flickr的介面多簡約又時尚,極適合文青們使用;無名小站上的所有文青們,出走吧!反正我們又不是帥哥美女要賣臉靠人氣維生。)



Generated by Flickr Album Mak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