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965662.jpg  
『好的雜誌對我來說,永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是What’s next?』-許舜英《我不是一本型錄》

你會怎麼處理睡不著的時間?上網?玩Facebook?看美股?我一直有個習慣,如果超過半小時都還無法做夢的話,我就會放棄翻來覆去的樂趣,起身泡壺茶,然後開始翻雜誌;選擇看雜誌的原因是因為雜誌的閱讀行為是隨時可被中斷的,也就是說,如果失眠了再看小說,那可能得看到第一節電視晨間六點新聞開播了都還是異常清醒的,所以我看雜誌,尤其是失眠的時候。

剛開始有這種習慣的時候,正好是讀研究所的初期,那是個一天閱讀英文的時間比閱讀中文還多的時期,為了轉移一些注意力卻又想訓練自己的英文閱讀力,於是就開始看《TIME》《The Economist》,後者非常英式的句型文法概念與結構,的確會對閱讀,甚至是書寫產生一些比較正面的影響;這種給人很規矩形象的雜誌在內容上雖然是current affairs,但其實是much more than current affairs,最近這幾年,這兩本雜誌的編輯品味與書寫角度開始有了新風貌,內容開始出現人跟生活、人跟經濟的關係,在傳統概念中加入時尚味道,並且開始在時尚文化上有自己專屬的發言權,例如《TIME》的〈Style & Design〉和《The Economist》的〈Intelligent Life〉會開始談論起巴黎up coming的時裝設計師、談論Prada的布料科技、談論米蘭家具設計展與生活趨勢、談論fast fashion的經濟影響。當這種原本很傳統很硬的媒體進入時尚領域,原先的寫作取向與編輯策略就變得很不傳統,他們會用經濟學的角度切入時尚趨勢,用時尚品味的語言報導全球產業發展,簡單地說,就不只是一本充斥大量圖片的型錄。

後來覺得一直讀硬議題的雜誌就會不停動腦,半夜失眠還繼續動腦實在很累,於是又找了一些比較「軟」的原文時尚雜誌來看,但時尚雜誌的通病就是充斥一堆不必要的廣告和圖片,我想要看字啊!字在哪?所以我開始看比較文學卻又不會長篇大論的《The New Yorker》,一個月內為數不少的失眠晚上加起來就可以斷斷續續讀完裡頭短篇的小說或是專欄,而《The New Yorker》其實也慢慢開始會花大量篇幅來討論一雙皮鞋的美學、一只手錶和Martin Heidegger時間哲學的關係,這樣的變化讓《The New Yorker》成了一本理論型的時尚文學雜誌,看起來很俏皮,讀起來也很有趣,至少《The New Yorker》的時尚是讓我可以思考,而不只是「想要買」而已。

看雜誌看多了,選擇雜誌的口味就開始變得越來越奇怪,我會開始想去找一些「新品種」雜誌來讀,像是《Purple Journal》這種會把Martin Margiela的大衣、邊緣作家的創意寫作、獨立攝影師的另類實驗作品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專題的新品種雜誌,這些新品種的雜誌透過獨立的個人化概念與做法,超過了雜誌作為平面媒體的侷限性,像是《A Magazine》就拋棄了傳統的編輯概念,運用curator的概念把時尚雜誌變成一種art project,在看《A Magazine》的同時就像在逛一個時尚雜誌化的藝術展覽一樣,顛覆了我對編輯雜誌的觀點,也同時刺激了我對文字、時尚、創意、圖文整合可能性的想像力。

我選擇看或讀或翻一本雜誌的原因可能在於「可讀性」,「性別」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參考因素,一般來說,女性雜誌的確比男性雜誌好看,而美國版的《Vanity Fair》在文章和採訪上的策略就比美國版的《Vogue》來得有趣,法國版的《Vogue》在圖文與概念編排上,已經到達了那種即使不懂法文的讀者只要「翻」一本雜誌都覺得好看的境界;其實要瞭解時尚趨勢,也不一定非要時尚雜誌不可,例如也可以上網找找Suzy Menke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的專欄來看,因為她的意見被公認是最update又最中肯的,她的時尚觀察廣而具歷史性,例如Michelle Obama隨著總統老公到了歐洲並和同樣受媒體好奇的法國第一夫人Carla Bruni見面時,Suzy Menkes就以敏略的時尚觀察,以具歷史與系統性的筆觸寫了一篇〈The End of ‘Wife Wear’〉,裡頭提到了Princess Diana、Michelle Obama、Nancy Reagan、Barbara Bush、Jacqueline Kennedy、Hillary Clinton、Sarah Palin,以一種具政治性與歷史性的觀察來評論Michelle Obama作為第一夫人在穿著上所帶來驚艷感,比一般時尚媒體只會作的品頭論足還要下很多功夫,而最近常常被討論的《Fantastic Man》,作為一個男性讀者,我認為它已經超越了男性雜誌,因為我看到的已經不是我該買什麼衣服或過什麼生活,而是他們的編輯與創意能力,提供了我在想法上有更多的參考價值,另外,很多人會把《Monocle》歸類為中性偏男性的雜誌,但我認為它的出發點不是性別角度,而是資訊選擇的角度,而且《Monocle》的寫作策略就是把《The Economist》、《TIME》、《Wallpaper》融合起來,讓我可以和全球五大洲(幾乎每一期都會包含五大洲的報導)的節奏保持同步,與那些聲嘶力竭地宣稱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雜誌相比,《Monocle》已經跳脫了時尚雜誌的分類,對我來說,它比較像是一本urban的reference。

日本雜誌也是我很關注的方向,雖然完全看不懂日文,但日本雜誌體系裡向來都有雙語的類別與傳統,且從生存經營、品牌定位到編輯策略都表現了很高的水準,像是英日文雙語的《High Fashion》就真的是「high fashion」,裡頭會有Peter Greenaway的專訪,每一期也都會對一些重要的fashion house作深入的介紹,另外,我因為許舜英的介紹而找了一本日文的slow life雜誌《Sumu》來翻,它示範著一種樸素卻又異常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台灣市面上喜歡將慢活當作一種時髦的口號還自以為很chic的那種方式,另一本也是因為許舜英在專欄上提過的日本男性雜誌《HUgE》,翻翻這些日本雜誌的時候,總是可以讓我對找出對生活美學的感知能力,當台灣雜誌還在介紹今年必買的LV包包是哪一款時,日本雜誌已經在告訴我們如何過一種有質感的生活方式。

有時候,看雜誌總是會很反映當下生活的感覺,除了時尚、財經、議題與生活類的雜誌外,最近我也開始會稍微認真翻一些文學與文化研究傾向的雜誌,像是《Paris Review》《Granta》《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或是找幾個很受關注的硬議題專欄或blog來讀,某一些原因也許還是以帶著練習英文的目的在看,另一些原因也可能類似和我最近喜歡動手泡茶、看瓷器、看書法、逛市場、切水果、打果汁、煮麵的生活有關,聽起來都可以去上《康熙來了》分享的超老派生活,卻讓我對生活,甚至是對未來有了新體會,所以失眠的時候就起來泡一壺茶、翻幾本雜誌,但一本好的雜誌總是讓人想太多,即使睡著了還是持續在動腦,What’s next? 我可能需要找一本關於睡眠又crossover時尚和文學的雜誌來讀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