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959454.jpg  
2009年初以來,奧斯卡強片不斷出現,其中最令我驚豔的莫過於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百萬富翁》本身就出身貧民窟,本來應由Warner Independent Pictures發行,但受到金融危機衝擊,完工後的電影差點就淪為直接發行DVD的命運,而最後則由Fox Searchlight買下版權,這部片才能成為2008/2009年間最有影響力的電影。一個從印度貧民窟走出的孩子的跌宕命運,由風靡全球的綜藝節目-「誰能成為百萬富翁」樣式巧妙串起;影片設定創意、剪輯精準、導演老練、人物塑造也可圈可點,之於觀眾,最重要的是:很好看也很好懂,成為大熱片完全在情理之中。

《貧民百萬富翁》沒有大明星,場景多取自印度孟買街頭,採用印度電影中常見的哥舞風格。導演Danny Boyle說,他試圖用可信的平凡人物講述普通生活中的極端故事;為了讓劇本能最佳化,編劇Simon Beaufoy曾三次前往印度貧民窟採訪那裡的小孩。

《Chicago Sun-Times》評論《貧民百萬富翁》是『嚴肅的浪漫在敘述的力量下爆發』;全片的印度演員班底跨越了國家與語言的界線,從金球獎到奧斯卡,每次只要一出現《Slumdog Millionaire》的片名,即能從觀眾即席的瘋狂呼聲中得知這部電影受矚目的程度,而第81屆奧斯卡則完全是一場《貧民百萬富翁》的主題晚會,當我們一致認為東方寶萊塢的魅力逐漸席捲西方好萊塢時,卻忽略了參考電影之外、印度原生的聲音。

當《貧民百萬富翁》在西方掀起一片印度熱時,片中故事的發生地卻爆發出批評與憤怒。孟買貧民窟的居民一次又一次走上街頭,抗議這部電影惡意展現了印度的貧窮和暴力;印度文化學者也紛紛撰文,強烈要求抵制這部影片在印度境內放映。另外,並不是只有印度人自己看出了問題, Alice Miles在《The Times》上撰文指出,《貧民百萬富翁》是一部「貧窮A片(Poverty Porn)」,其主旨為用印度的貧窮落後來取悅西方觀眾。『影片一幕幕地繼續,展現出絕對的悲慘和貧窮。母親在兒子們面前恐怖地死去,小姑娘變成了妓女,小男孩則成了乞丐…...,就是以這些暴力、墮落和恐怖,這部電影向西方觀眾發出了「請好好欣賞吧!」的邀請,然而,如果這一切不是發生在孟買,而是在歐美的某個城市,觀眾還會覺得好看、有趣嗎?』Alice Miles這樣分析著。

《貧民百萬富翁》確實是一部專門拍給西方人看的電影,從電影裡硬要展現泰姬陵,緊接著又從泰姬陵跳到恆河,這樣展示印度著名景點的目的,和展示印度的貧民窟一樣,都是一種取悅;在同樣身為東方觀眾的我眼裡,Alice Miles的論點其實並非全然「針對西方」,但可以確定的是皆可回歸到一個層面,即為「西方製造」,《貧民百萬富翁》幕後的創作團隊全部來自英國,連男主角Dev Patel都是在英國土生土長的印度裔後代。

《貧民百萬富翁》中的印度和真實的印度並非完全沒有關聯,但無論如何,這只是西方人想像中的,甚至可以說是「理想中的印度」,是一種西方自主建構又自我消化的印度影像,而這種建構與消化過程,讓人不得不想起中東學者Edward W. Said關於「東方主義」的論點,他說:『東方是被西方顯性或隱性而建構起來的認知對象,東方主義是西方對一個自己顯然不同的、替代性的世界進行理解、控制、操縱,甚至併吞的願望和意圖。』

以文化分析的角度來檢視,形形色色的東方主義話語充斥在《貧民百萬富翁》當中。除了孟買貧民窟的落後與貧窮之外,影片中各個主角皆表現出一種東方式的不可捉摸感;事實上,連影片的片名都可看作是一個赤裸裸的東方主義聲明,「Slumdog」這個單字並不是印度人對自身國家貧民窟的稱呼(印度使用的是Dharavi),而「Slumdog」完全是由英國人發明的。在印度,人們抗議Slumdog這個單字的使用構成了對貧民窟居民的汙辱,然而這些抗議終究無法在國際上獲得任何認可,因為啟用Slumdog的是西方人,從頭到尾界定印度貧民窟的就是西方人;東方無法表述自己,東方必須被西方表述。

印度學者Vrinda Nabar這樣說:『《貧民百萬富翁》的成功是付出代價的』;作為一個東方觀眾,老實說我對於印度的印象完全皆來自西方,在看《貧民百萬富翁》時,我就像是一個西方人一樣對於印度文化產生一種驚艷感。

台灣人,希望你去看看《貧民百萬富翁》,也許我們讀不出電影中那些東方主義話題,也許看電影也不用想那麼多,更不需要想那麼深,只是突然會覺得,和印度同處東方的我們,為何在對待印度文化的角度皆等於或來自西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k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